第2部分(第4/4 頁)
天說。
“是有些草包,敗就敗在他們的草包腦袋上。”毛澤東說著也笑了起來。他轉過身去點著一支菸,說:“洛浦同志,我建議立即調整我軍的戰略部署,並徵求朱老總他們的意見,你看如何?”
“我看也是。”張聞天說。
毛澤東提起毛筆,如龍飛鳳舞,將自己的戰略思路和判斷盡情潑灑在紙上。
朱、彭、任、林、聶、賀、關、劉、徐:
關於情況判斷及戰略部署問題:
一、判斷敵攻華北大約分為四路,總兵力約十五萬人。一路山東,現未出動;一路津浦線,約一個半師團,現攻至馬廠;又一路平漢線,約一個師團,現在涿州以北未動;又一路平綏、同蒲線,約三個師團,為其主力,以大迂迴姿勢,企圖奪取太原,威脅平漢線中央軍,而最後擊破之,奪取黃河以北。以此姿勢威脅河南、山東之背,而利於最後奪取山東,完成其奪取華北五省之企圖,其總的戰略方針,是採取右翼迂迴。另於上海進兵,於破壞中國經濟命脈外,又箝制中央軍之主力,以便利其奪取華北。以上是對日寇第一期作戰計劃之基本判斷。
二、日寇右翼之主力,又分為三路,均以追擊姿勢前進。
一路沿平綏東段,同蒲北段,攻雁門關,判斷約一師團,佔大同後,現未動;一路由天津佔廣靈後,向靈邱、平型關進攻,系向晉綏軍行右翼迂迴;一路由張家口占蔚縣後,有攻淶源之勢,系向衛立煌軍及涿州部隊行右翼迂迴。此兩判斷系組成聯合兵團,至少兩師團,以第一步中央突破之姿勢,達成其第二步向兩翼迂迴之目的。
三、蔣以衛立煌處於敵之包圍中,令其向平漢線撤退。閻以靈丘為山西生命線,擬集中十四個團在平型關以北舉行決戰。判斷如決戰勝利,則敵之南進可稍延緩,但必增兵猛攻。如決戰失敗,敵必速攻平型關、雁門關,待後路預備兵團到達後,主力直下太原,使綏晉境內之晉綏軍,恆山山脈南段五臺山等處之各軍,平漢北段之各軍,均不得不自行撤退,彼可不戰而得上述各地,娘子關之險亦失去作用。
四、淶源、靈丘為敵必爭之地。阜平、五臺、盂縣如無南北公路,或者暫不被敵佔,如有南北公路,敵有出一支向南切斷正太路之可能。不論如何,恆山山脈必為敵軍奪取冀察晉三省之戰略中樞,向此中樞出動主力,此點已為蔚縣、廣靈之被佔所證明。
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