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的意義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意識不斷提高,從過去的被動應對到積極應對直至現如今的積極參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國際規則制定中,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處於被動地位,而美國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特別是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國的份額達到17%以上,任何一項議案若沒有美國同意就不可能獲得85%以上的支援,因此美國實際上擁有一票否決權。對於國際貿易組織(WTO);美國無法擁有足夠多投票權,因此所有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都被要求是基於所有成員國的共識,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不同意某一議案,就能以一票否決。美歐一直以來掌控著國際金融機構的高層領導職位,這引起發展中國家的高度不滿。2007年印度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積極參與角逐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主席一職,儘管以失敗告終,但也表明發展中國家正以實際行動來挑戰美歐對國際金融機構領導權的壟斷。
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使得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首次聚集一堂,共同協商世界經濟未來格局。二十國集團GDP佔全球GDP的85%,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八成以上,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雖有評論認為,這次峰會沒有提出拯救全球經濟的實質措施,只具有一些象徵意義,但從七國/八國集團到二十國集團,從只有發達國家主宰世界金融和經濟規則的制定,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協商完善甚至改革國際金融和經濟規則,這本身就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與會各方就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如何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等雖有不同看法,但各方一致認為,應加強合作,實現國際金融體系的必要改革。儘管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不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正如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教授高柏所強調,歷史正在被塑造,一個國際金融秩序被重新設計和構架的程序已經啟動。
金融峰會最終敦促各國自行推出拯救經濟的措施,採取措施遏制金融危機往深層發展。本次峰會拉開了全球合作的序幕,人們有理由期待,今後的峰會將會取得建設性成果。
。 最好的txt下載網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
為期5天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於2009年2月1日悄然謝幕,這是繼2008年11月15日舉行的首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後又一次世界級首腦聚會,也是國際商界巨頭在金融海嘯後的首次聚會。本屆論壇以“重塑危機後的世界”為主題,旨在把脈當前金融危機,為儘快恢復金融體系正常運轉並引領世界經濟走出衰退提供建議。世界經濟年會上,與會代表強烈反對保護主義,呼籲金融監管要落到實處,並呼籲全球合作勢在必行。
保護主義成為眾矢之的
每次經濟危機發生後,都會促使保護主義抬頭。保護主義是以鄰為壑的政策,擾亂國際資源流動秩序,降低資源配置效率,表面上看似乎有利於本國經濟的發展,但由於各國經濟緊密相連,對他國經濟的不利影響最終都會反映到本國經濟上。然而,出於短期利益,以及為了緩和國內矛盾,一些國家選擇保護主義來保護本國經濟和就業,但都反對其他國家採取保護主義的措施。
在達沃斯年會開幕當天,美國國會眾議院在透過的總額為8190億美元的新經濟刺激計劃中寫入:“在建造公共基礎設施時有義務使用美國生產的鋼鐵。”在全球經濟因遭受金融危機而陷入困境時,金融危機發源地——美國首當其衝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此,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與會代表紛紛表示強烈反對保護主義。
英國首相布朗明確表示,現在不是撤離全球化轉向保護主義的時候,採取保護主義手段並不能解決目前的金融危機,各國應團結一致、加強合作。布朗呼籲應重建國際金融機構,並表示“如果我們不行動,保護主義傾向就會變得極其嚴重”。
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Kamal Nath警告說,如果其他國家採取保護主義做法,那麼印度將被迫對這些國家採取對等措施,這對誰都沒有好處。巴西外長Celso Amorim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陷入經濟民族主義價值觀的不僅僅是幾個孤立的案例,而是遍佈全球的現象。美國在財政刺激計劃中加入的“買美國貨”條款,違背世界貿易組織章程。歐盟貿易專員Catherine Ashton和瑞士貿易部長Doris Leuthard也認為,美國國會加入上述條款嚴重不妥。
在危機之際,保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