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還應有責任促進經濟增長,以及歐元區政治家是否應參與歐洲央行政策制定。對此,法國立場非常明確,堅決要求歐洲央行加強與各國政府財政政策的協調。隨著歐洲經濟形勢日趨嚴峻,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逐漸得到輿論支援。在各成員國喪失貨幣主權的情況下,歐元區和歐盟的政策協調及聯合行動顯得至關重要。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二十國集團金融市場與世界經濟峰會(1)
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的背景分析
在2008年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秋季年會期間,國際金融危機全面升級並轉化為金融海嘯,美國首先非正式提出召開二十國集團二十國集團的成員包括:八國集團成員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歐盟以及主要發展中國家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沙特*、南非、韓國和土耳其。特別峰會,商討應對金融危機之策。隨後八國集團(七國集團+俄羅斯)領導人發表宣告,宣佈將在“近期適當時候”召開各主要國家參加的國際峰會。
2008年10月15日,歐盟峰會在布魯塞爾召開,法、英、德三國倡議在當年年底前召開一次全球峰會,共商國際金融改革問題,以推動建立一個新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並建議會議地點選在金融危機爆發地紐約。10月18日,法國總統薩科齊攜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訪美,與布什總統發表聯合宣告,宣佈計劃召開一系列世界領導人峰會,以應對世界經濟危局。此後幾日,布什總統與多國領導人通話,並最終議定召開首次峰會的名義、時間和地點。10月22日,白宮發言人最終宣佈,美國計劃於11月15日在華盛頓特區召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就全球金融危機展開討論。
美歐雖同是本次金融峰會的倡導者,但各自的出發點並不一致。在次貸危機肆虐下,美歐經濟金融形勢都在惡化,但歐盟的表現更加脆弱,這導致在金融海嘯爆發後歐元和英鎊兌美元快速貶值。儘管如此,歐洲大國仍然迫不及待希望給美國貼上“危機始作俑者”的標籤,以贏取國際金融領導權。在2008年11月7日召開的歐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之後,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齊宣佈,歐盟將在即將召開的二十國金融峰會上就改革現行國際金融體系以及其他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提出建議。薩科齊表示,歐盟27國領導人一致同意重建國際金融體系,這是歐盟“堅定”和“雄心勃勃”的目標。他說:“為更好地應對當前這場金融危機,全球需要更加透明的金融體系、更為嚴格的金融監管,既要採取短期措施,也需要考慮中長期的策略。”
但即便同是歐洲大國,法、英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案上也不盡相同。法國提出的國際金融改革路徑是建立適應21世紀的國際金融框架,具體主張包括:(1)打擊國際金融避稅港;(2)嚴格監管金融機構;(3)加強監管對沖基金,與主權財富基金一視同仁;(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職能應從發放援助貸款向金融監管迴歸;(5)嚴格管理信用評級機構;(6)限制金融機構高管薪酬;(7)討論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
相比而言,英國態度相對溫和,主要針對國際金融監管,呼籲建立第二代佈雷頓森林體系。英國首相布朗提出的改革方案意在建立全球統一規範的金融監管體系,其具體主張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改革金融監管。要求在年底前各方承諾調整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銀行報表中增加風險披露、實施巴塞爾新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南、對全球最大的30家金融企業實行跨國監管等等。
二是改革全球治理。包括建立全球金融與經濟預警系統;制定統一的全球監管標準,解決金融全球化與監管國別化的矛盾;各國金融監管當局密切合作,實現對跨國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建立應對金融危機的全球合作和協同行動機制。
二十國集團金融市場與世界經濟峰會(2)
美國處境相對被動,但因其在國際經濟和金融領域的地位無人替代,美國還是積極化被動為主動,召集二十國金融峰會,以調動全球力量應對金融危機,轉嫁危機所帶來的調整成本。美國雖對改革現行國際金融體系表示同意,但強調任何改革都應該是改善而並非阻礙自由市場和貿易投資自由流動。鑑於此,美國傾向於在首次峰會上討論國別金融監管的“原則”,而非其他具體問題。
日本雖然作為2008年七國集團(八國集團)輪值主席國,但未能跟上美歐節拍提出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