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績激盪著他幼小的心胸,並在那裡萌發出逐漸壯大的夢想與雄心。薩達姆便是在這種讓他得益匪淺的薰陶中成長起來的。
伊拉克的民族解放歷程
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早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就在這裡創造出了人類最早的文字。巴比倫王國和亞述王國也都曾在此建立燦爛的文明。接下來,新巴比倫王國、古波斯阿赫梅尼德王朝、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國,以及伊朗薩珊王朝的帝王和武士們,也都相繼登上這由兩條著名大河圍成的擂臺,成為光耀一時的主角。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闖進並牢牢地佔領了這塊“新月沃土”。到上世紀70年代,他們已佔伊拉克全國人口的76�9%,其中穆斯林佔了96%。然而,到1958年7·14革命之前,這片土地真正由阿拉伯人統治的時間僅僅三個多世紀。
阿拉伯人的故鄉在阿拉伯半島。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了###教。他自稱“安拉的最後使者”,掃除阿拉伯氏族部落的多神信仰,打倒偶像崇拜,突破氏族壁壘,在不長的時間內大體上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逝世之後便產生了哈里發——“安拉使者的繼任者”,當然,他們無法繼任“安拉的使者”,而只能接掌阿拉伯帝國教、欲最高權力。632~661年間相繼執政的是“四大哈里發”: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達。此後阿拉斯王朝壽終正寢。
阿拉伯人的盛世結束了。他們再也沒有力量凝聚起整個民族,復興那樣一個龐大、統一的帝國。眾所周知,經過幾個世紀的滄海桑田,阿拉伯人在西亞北非一帶建立了22個政權。
在阿拉斯王朝之後,伊拉克先後經歷了蒙古人的伊兒汗國、帖木兒帝國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統治,16世紀初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出兵佔領了巴格達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區。戰後,伊拉克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區”。1920年伊拉克人民舉行反英大起義,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1921年,英國政府被迫宣佈伊拉克“獨立”。根據英國殖民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主持的開羅會議的決定,伊拉克實行帝制,立前漢志國王侯賽因的第三子費薩爾·伊本·侯賽因·雜湊米(史稱費薩爾一世)為國王。費薩爾王朝的建立並不意味著帝國主義在伊拉克的統治結束。1922年10月簽訂的《英伊同盟條約》規定,伊拉克在財政和國際事務方面接受英國的建議,英國承諾向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條約確認了英國在伊拉克的委任統治地位。1930年6月簽訂的為期25年的《英伊同盟條約》規定,兩國建立密切的同盟關係,在外交事務上充分協商。伊拉克同意英國在巴士拉附近的塞巴和巴格達以西的哈巴尼亞建立空軍基地並在那裡駐軍,由英國訓練和裝備伊拉克軍隊;戰時英軍享有伊拉克所能提供的一切便利和協助,並享有伊拉克陸、海、空交通線的使用權。1932年伊拉克加入國際聯盟後,英國大使作為英國高階專員的接替者,仍然干涉伊拉克的各項事務。1948年1月在卜茨茅斯簽訂的《英伊同盟條約》進一步加強了英國對伊拉克的控制。該條約除規定英國有權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外,遇到“戰爭威脅”時英國有權派軍隊到伊拉克,雙方成立“共同防禦委員會”。
費薩爾王朝是英國一手扶植起來的封建政權。1924年王朝釋出的憲法內容與1922年《英伊同盟條約》完全吻合,它既保護英帝國主義的利益,也維護伊拉克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憲法雖然規定公民享有民主權利,卻並不實施。議員名單由首相、內政大臣和王家成員決定,而不是由公民選舉產生。1933年9月費薩爾一世病逝後,太子繼位,稱加齊一世。後來因為加齊一世反對英、法政策,英大使示意親英的伊拉克首相努裡·賽義德“把國王控制起來,或者廢掉”。1939年4月,加齊一世便突然死於車禍。此後,年僅四歲的太子繼位,稱費薩爾二世,由其堂叔、親英的阿卜杜·伊拉攝政(1943年,阿卜杜·伊拉被立為王儲)。由於英國政策的需要,以及伊拉克政界無止無休的權力之爭,伊拉克內閣更迭頻繁。自1920年至1958年革命前夕,伊拉克前後組閣50餘次。僅努裡·賽義德一人即組閣14次多。最短的內閣只有11天。努裡·賽義德為效忠英國,1942年曾提出過“肥沃新月計劃”(亦稱“大敘利亞計劃”),旨在將敘利亞、黎巴嫩、外約旦、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組成一個由英國控制的聯邦。1954年,他的第十二屆內閣以反對共產主義為名,釋出一系列法令,對###、結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