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西周初期的禮樂文明建立在對殷商文化的吸取與克服的基礎上,王國維先生的名著《殷周制度論》開篇第一句就是:“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這一時期最大的歷史事件當然是小邦周滅天邑商,更確切的說法是“革命”。
此處的“革命”,是用它的原初意義,即“變革天命”的意思。
“命”的觀念非常古老。當人們遭受到一系列的人生挫折和意外打擊之後,往往會產生一種無可奈何的無力感,於是感嘆“命裡有時終需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認為很多事情都是命中註定,是人力無法左右的。可見,“命”乃是由冥冥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所操控的預先註定、不可變更的東西。
而“天命”則是神秘力量賦予人間統治者的福命,也就是現實政治的神聖性與合法性的基石。一個人間王朝只有首先獲得了上天的認同,享有“天命”,才可能長治久安、賡續不絕。現在的人們經常可以在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看到、聽到這樣一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承運”就是從上天那裡獲得了統治的神聖權力。
在殷商時間,“天命”觀念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需要特別指出,此時的“天命”尚未被功利化,也就是說,它仍然是當時人們真實的信仰,沒有被人為的利用。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當商紂王在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時,仍然不以為意地說道:“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從商紂王的這句自信的話裡,我們可以讀出幾重含義:第一,商朝已經有了天命觀念,並且,上天之命還成為王朝統治的合法性的終極依據。換言之,商朝之所以能行使並保有統治天下的權力,是因為商王享有天命的保護;只要天命仍然在保佑商朝,那些現實的威脅(如文王的崛起和擴張)對商朝的統治就產生不了致命的影響。第二,對於紂王而言,“天命”恐怕不僅僅是他欺騙民眾、鞏固統治的工具,他也不是刻意地要把自己打扮成天命的擁有者。可以說,“天命”對他而言是真實存在的,是其信心的源泉。第三,商紂王並不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德)會影響到天命對商朝的保佑,這表明商紂王並沒有天命依德而變革的觀念。
在這樣的“天命”觀念背景下,作為商朝的一個附庸小邦的周,似乎很難為自己的叛上作亂的行為找到合法性。這也恰恰是周文王一直沒有舉起反商大旗的根本原因。
當然,為了改善周族的生存處境,或者按照傳統儒家的理解,至少為君王禪讓提供可能性,周文王在不造反的前提下,並沒有束手待斃。他高舉“敬德保民”的旗號,對“天命”觀念做出了新的解讀。從傳世古籍和出土文獻中不難看出,周文王開始染指原本被商王壟斷的“天命”。文王能夠獲得“天命”的關鍵有兩個:一是從技術手段看,文王佔有了通天的能力;二是從具體操作看,文王利用了“德”作為武器。
第一章 儒家的淵源(7)
首先來看文王對通天手段的佔有。從邏輯上講,獲得“天命”的一個必要前提是能預知“天意”。而瞭解天意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觀測天象。早在上古時期,統治者就已知道透過持續不斷地觀天象來預測吉凶,從而為重大的政治軍事決策提供依據。鑑於“天”對於古代政治的特殊意義,現實的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確保統治的神聖性不遭受挑戰,就必須要在源頭上壟斷觀測天象的權力,從而獨享“天意”。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只有“聖人”(實際上也就是統治者)才有資格“仰觀俯察”、瞭解天意。
殷商的君王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一直將“觀天”作為一項特權牢牢地抓在手裡。文王決心從這裡先打破一個缺口。《詩經·大雅·靈臺》篇正反映了文王出奇制勝的戰略性舉措:他帶領周人在選定好的地方偷偷營造了靈臺,動作之迅速、用時之短暫,讓商紂王措手不及。為什麼要修建靈臺呢?這靈臺可大不簡單,它是古人(尤其指統治者及其屬下的神職人員)觀天象以曉天意的高臺。§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孔子一向反對僭越,儘管建靈臺是天子所獨享的特權,但他對周文王以諸侯身份修建靈臺的行為並沒有進行譴責。這固然是商紂王的行為已經讓天人共憤,但最主要的還是文王此舉並不一定表明他要造反。周文王透過營造靈臺,從技術手段上突破了殷商統治者對通天權力的壟斷,為下一步觀測天象、知曉天意,並最終獲取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於天命是否會降給周,文王並未強求。他所做的,是給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