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餘的一部分就會從流通中退出,成為貯藏貨幣;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增多時,一部分貯藏貨幣又會自發地加入流透過程。這樣,貯藏貨幣就像蓄水池一樣,自發調節流通的貨幣量,使它與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適應。
4。
支付手段
商品買賣最初是用現金支付的,隨著商品流通的發展,商品的讓渡同價格的支付有時分離開來,即出現了賒賬買賣的現象。商品生產有各種不同的生產條件和銷售條件。有些生產是常年性的,而銷售則帶有季節性,如煙火、炮仗等各種節日用品。有些生產有季節性而生產者的消費則是常年性的,如農民和獵人,這就引起了賒賬買賣的必要性。農民沒有犁就不能耕地,但他在秋季收穫糧食前又無錢買犁。鐵匠和農民之間的交易只有用這種方式來進行:鐵匠先把犁賣給農民,農民則將犁價延期到秋季糧食收穫以後。在這裡,貨幣不是直接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因為商品的買賣已經在沒有貨幣作媒介的情況下完成了,貨幣的支付只是為了償還農民對鐵匠的賒賬。在延期支付貨款時,貨幣就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開始是在商品流通的範圍內,以後擴充套件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用於支付地租、租金、利息及工資等。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現金的情況下得以流通,從而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也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矛盾。商品生產者互相賒欠,形成了一系列債權、債務鏈條,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如不能到期支付,就會引起連鎖反應,使許多商品生產者在經營上發生困難,以致破產。因此,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所蘊藏的危機的可能性,在它作為支付手段時得到進一步發展。
5。
世界貨幣
隨著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貨幣的作用超出了國界的限制,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於是貨幣便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貨幣作為國際間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便是世界貨幣。
作為世界貨幣的貨幣,曾經是足值的金屬貨幣。在當代世界經濟關係中,某些經濟實力強、國際影響大的國家的紙幣,如美元、英鎊、日元等,也可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起世界貨幣的作用。
世界貨幣的主要職能有:(1)充當一般的支付手段,支付國際貿易差額。因國際貿易並不是每一筆交易都必須運用貨幣去購買,一般都透過銀行結算購銷中的債權債務關係,只有不能抵消的那一部分餘額,才需要運用貨幣來支付。(2)充當一般購買手段,用來購買別國的商品。(3)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如戰爭賠款、向別國借款或貸款、國際援助、向國外存款等,貨幣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是貨幣諸職能在世界範圍的延伸。
上述五種職能有著密切的聯絡,它們共同表現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職能,其他職能是隨著商品經濟及其內在矛盾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貨幣形式及其演變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貴金屬條塊的形式出現的。但這種形狀不一、重量不等、成色不同的金屬條塊,給交換帶來諸多不便,於是逐漸產生了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標明面額價值的金屬鑄幣,它一般由國家鑄造,作為法定的貨幣來流通。
鑄幣在流通中會逐漸磨損,分量減輕,成為不足值的鑄幣,但它們仍然可以等同足值的鑄幣使用。因為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在人們手中只是轉瞬即逝的媒介物,人們關心的只是貨幣充當流通手段職能時社會承認的幣值,而不問貨幣的實際價值是否足值。鑄幣的面額價值和它的實際價值不一致,但還可以繼續按面額價值的貨幣符號來代替金屬鑄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就是紙幣。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它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而我們現在使用的紙幣是現代紙幣,其形式主要有鈔票和支票兩種。現代貨幣又由有形發展為無形,即電子貨幣。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貨幣流通規律和通貨膨脹(1)
貨幣流通規律
在商品流通中,貨幣不斷地作為購買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當貨幣實現了商品價值時,就把商品從賣者手中轉到買者手中,貨幣則從買者手中轉到賣者手中,如此迴圈不已。貨幣的這種不斷地由買者手中轉到賣者手中,不斷地作為購買手段與各種商品調換位置的運動,就是貨幣流通。
貨幣流通是以商品流通為基礎,併為商品流通服務的。為了適應商品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