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微的心理優勢也許都是制勝的關鍵。真不敢想像,如果展臺高度的差異也是華為刻意所為,那麼,華為就委實太陰毒了!” 在市場上不計成本的投入,相當程度上削弱了華為的利潤率。但是,正如《華為基本法》對利潤目標的表述:“我們將按照我們的事業可持續成長的要求,設立每個時期的合理利潤率和利潤目標,而不是單純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價格進攻——擊殺對手
和其它企業一樣,價格戰是華為在市場攻伐中經常採用的利器。不同之處在於,華為的價格戰的目的在於銷售之外:擊敗對手,而非拉攏客戶。有同行稱之為“惡性價格戰”。 在什麼情況下打價格戰?華為的原則是:產品、客戶關係、品牌與對手無明顯差異,但市場能力弱於對方;降低競爭對手利潤,扼殺新進入者;技術上有重大創新,以自我淘汰方式強迫產業進步。有人總結,華為的價格戰分為“守勢”和“攻勢”兩種形式。在自己已經佔領的市場中,採取“守勢”:以守為攻,把市場封閉起來,讓對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策略主要是:主動發現並彌補市場縫隙;主動否定自己以提高使用者滿意度,阻止新競爭者進入;利用產品組合優勢封殺對手的進攻機會;主動讓利降價,不在價格上給對手以可乘之機;同時在客戶關係和服務上主動防守。在對手的地盤,華為立刻變為猛烈的進攻,千方百計發動價格戰,不擇手段打擊對手的利潤和銷售目標,阻撓其市場進展,逐步擠佔空間,最後取而代之。 1995年,當C&C08機開始驅逐NEC、富士通時,華為就把上海貝爾列為主要競爭對手。然而,由於C&C08機本身的缺陷,以及S1240早已建立的牢不可破的市場優勢,華為始終無法直接在程控交換機市場戰勝上海貝爾。華為採取了避實就虛的策略——攻佔農村市場、以及東北、西北、西南的落後省市。在這些市場上,華為利用來自通訊電源銷售的豐厚盈利對C&C08機的銷售進行補貼,以低價策略挑起程控交換機市場的惡性降價競爭。華為的用意非常明確:一方面限制上海貝爾進入農話市場,一方面擠壓其利潤空間。1999年華為進入四川時,上海貝爾在四川的市場份額是90%。剛開始,華為主動將自己的接入網免費給客戶使用,藉此在四川各本地網都布上了點。而對手忽略了 華為的這個小動作。隨後,華為又將接入網的新增點搶了過來,逐漸把點連成了面。網上執行的華為裝置數量有了突破性進展後,華為又伺機將接入網的優勢順理成章地延伸到了交換機,最後將華為的交換機變成和上海貝爾交換機並存的第二種制式,躋身主流機型。現在,華為已佔四川新增市場70%的份額。   。 想看書來
“價格陷阱”
“價格陷阱”,是華為最受非議的一種招數。某IT媒體的一篇文章講了這樣一個案例: 1997年,華為在煤炭系統擁有9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當年,一家經濟效益很差的礦務局引入了華為等3家企業,對礦務局全網改造進行投標,付款方式是以煤易貨。華為經過調查認為:客戶對付款沒有誠意,只是希望找幾個廠家壓價;華為在該專案中客戶關係方面無優勢;競爭對手急於在煤炭行業樹立樣板點,因此對該專案勢在必得,價格戰在所難免。 華為決定放棄,但並沒有退出,而是繼續參與報價。第二回合後,對手的報價已降到了 300元/線以下。儘管華為的目錄價高達1300元/線,其客戶經理卻報出了270元/線的價格, 並針對競爭對手的技術弱點,設定了“陷阱”。不出所料,競爭對手報出230元/線的價 格,算上以煤易貨,實際價格更低,還不得已附加了很多額外服務承諾。3個月後,設 備如期到貨,但使用者的預付款仍無著落,廠商堅持不肯開箱裝機,雙方矛盾激化。這是華為降低競爭對手利潤、擊殺競爭對手的經典案例。 一切客戶關係都起源於人際關係,但高層次的客戶關係,卻是一種市場關係。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著重解決的是個人之間的需求與供給關係問題,後者實現的則是市場資源在配置過程中的供求關係問題。華為的客戶關係形成也是從最原始的人際關係開始的。  
為了銷售,一切都不可恥
1992年的時候,華為品牌不出名,公司很小,沒有什麼影響力,為了與一個縣裡的郵電局領導拉上關係,華為一線銷售人員真是想盡了辦法。一次,華為駐某地的辦事處主任為了和一個縣裡電信局的處長拉上關係,平時非常留心觀察對方的需要。當時,學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