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們必須以同樣偉大的精神下決心和它周旋到底,無奈,我們早已經忘懷多年前的青春決斷,只好頹然退下,樹旗投降。
也許有一天,我們再度看到同一部或類似的影片。然而在此之前,可能早有其它影像掠過我們的心眼,為我們展現出多少生命鬥士其遠超乎區區一部電影所能展現的豐富成就。我們可能想起某個獨特的人,想起他偉大的內在所曾散發出來的點點滴滴,正如我時常想起集中營一名女郎的事蹟一樣(我親眼看到她死去)。她的事蹟十分簡單,簡單得不足一道;讀者聽了,也許會以為是我杜撰的,然而我卻覺得這仿如一首詩。
這位女郎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然而當我同她說話,她卻顯得開朗而健談。她說。〃我很慶幸命運給了我這麼重的打擊。過去,我養尊處優慣了,從來不把精神上的成就當一回事。〃她指向土屋的窗外,又說:〃那棵樹,是我孤獨時唯一的朋友。從視窗望出去,她只看得到那棵慄樹的一根枝丫,枝丫上綻著兩朵花。〃我經常對這棵樹說話。〃我一聽,嚇了一跳,不太確定她話中的含義。她神智不清了嗎?她偶然會有幻覺嗎?我急忙問她那棵樹有沒有答腔。……〃有的。〃……答些什麼呢?一〃它對我說,'我在這兒……我在這兒……我就是生命,永恆的生命。〃
我已經說過,營中俘虜的精神狀態,與其說是一大堆條分縷析的精神物理學因素所促成,無寧說是自由抉擇的結果。從心理學立場來研究俘虜,我們巳知:惟有容許自己喪失精神防線的人,才會淪為集中營惡勢力下的犧牲品。問題是,這所謂的〃精神防線〃,會是或應該是什麼?
曾在營中呆過的人,每談及當時的經驗,都一致宣稱最令人頹喪的困擾,就在於無從知道那種非人生活將何時了結。獲釋的日子,遙不可期(在我的營裡,連口頭上談論此事,都毫無意義),每個人的監禁期,不僅不能確定,更是毫無期限,有位專門作研究的知名心理學家就曾指出,集中營的生活,可稱為一種〃暫時的生存〃;我們倒可以進一步把它稱作〃一種無明確期限的暫時生存〃。
初到一個新營的俘虜,對該營的情況通常一無所知。由別的營輾轉回來的人,卻又不得不守口如瓶。有些營則只見人進去,不見人出來。可是,只要一進營門,所有的俘虜心理上都會來個劇變:不明確之感告終,終局之不明確繼之而來。任何人休想預測營中歲月將何時了結,或究竟有無了結之望,因為根本不可能預知。
拉丁字finis,有雙重含義:一是終結或結局,一是有待企及的目標。一個人如果看不出他的〃暫時存在〃將於何時終結,自亦無法朝人生的最終目標邁進。他不再計劃未來、安排未來,而這恰恰和生活於正常狀況下的人相反。也因此,他整個內在生活的結構將隨之改觀,衰敗的跡象亦將漸漸呈現,並由其他的生命領域(如身體)中暴露出來。舉例來說,失業的工人就有類似的處境。他處於暫時性的存在中,就某方面看來,他實在無法替未來作打算,或朝一個既定目標邁進。以失業礦工為研究物件的論著,就顯示出這類工人每為時間之〃變形〃所苦。這種內在時間的〃變形〃,肇因於失業。集中營俘虜也有這種奇特的時間體驗,並且也深以為苦。在集中營,一小段的時間……譬如一天當中由於每一分、每一刻都充滿了痛苦和疲憊,感覺上彷彿遙無止期。較長的時間……譬如一個星期……則似乎過得很快。當我說營中一日,長於營中一週,許多難友都表示有同感。這種時間體驗,多麼怪異啊!我不由得想起湯瑪斯曼的名著〃奇峰〃(The Magic Mountain,書中
包含極犀利的心理學觀點)。在〃奇峰〃一書裡,一群療養院的肺結核患者也有類似的心理狀況。他們同樣不確知何時可以解脫,同樣活得沒有未來,活得茫無目標。湯瑪斯曼即針對此點,研究其精神的演變過程。
有名俘虜曾告訴我,他抵達車站後,隨著長長的隊伍步行到集中營,當時只覺得好象是走在自己的出殯行列裡似地。他的生命彷彿早已死去,有如過眼雲煙,毫無未來可言。這種死氣沉沉的感覺,更因為其它兩個原因而更形強烈。在時間上,營中歲月漫無期限,最令人刻骨銘心;在空間上,居住範圍過於狹窄,又令人透不過氣。鐵絲網外的一切,不僅遙不可及,更顯得疑幻疑真。營外的人事物及一切的正常生活在俘虜眼中簡直恍如隔世。
人一旦因為看不到未來而自甘沉淪,便容易有滿腹的懷舊愁思。在本書前面,我們曾提到營中人喜歡回味過去,藉以忘卻眼前的痛苦,現狀因而變得較不真實。可是,除去現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