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那種社會里的反應和表現,能夠證實人逃不開環境的影響嗎?人在面臨這種處境時,難道別無選擇的餘地?
這些問題,不僅可以根據原則,也可以從經驗方面來作答覆。集中營中的生活經驗,顯示出人的確有選擇的餘地。有太多太多的例項(多具有英雄式的特質)足以證實;冷漠的態度是可以克服的,躁怒的情緒也可以控制。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獨立,即便是身心皆處於恐怖如斯的壓力下,亦無不同。
在集中營呆過的我們,都還記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間安慰別人,並把自己僅餘的一片面包讓給別人的人。這種人即使寥如晨星,卻已足以證明: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已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每個日子,無時無刻不提供你抉擇的機會。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於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也恰恰決定了你是否將因自願放棄自由與尊嚴,而淪為境遇的玩物及槁木死灰般的典型俘虜。
從這個角度看來,營中人的心理反應,顯然比起某種生理及社會環境下的單純反應要來得意味深長。即使像睡眠不足、缺乏食物、和繁重的精神壓力等這些情境可能使人聯想到營中人非以某種方式來反應不可,但若分析到最後,我們卻可以發現一個俘虜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實在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系環境因素使然。因此,任何人就是處在這種情境下,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子。即使是置身於集中營,他仍可以保有他的人性尊嚴。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說過:〃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已所受的痛苦。〃這句話,在我結識營中那些烈士以後,時常縈繞在我心頭。他們的痛苦和死亡,在在都證明了一個事實:人最後的內在自由,絕不可以失喪。可以說,他們配得上他們所受的苦,他們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正是這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滿意義並有其目的。
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於使人有機會了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閒而退隱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藝術,或大自然,並引為一種成就。至於既乏創意、又不悠閒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機會提升其人格情操,並在備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集中營俘虜雖與悠閒的生活和創意的生活無緣,但人世間有意義的,並不只是創意和悠閒而已。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無可抹煞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鬥爭中,他很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捨,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讀者千萬不要以為這些思慮都太超凡絕俗,太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確,有能力達到這樣崇高精神境界的人,實在寥寥無幾。集中營眾多俘虜當中,也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夠守住完全的內在自由,且獲得痛苦所惠予的那些價值。然而,即使只有一個例項,就足以證明人的內在力量,可使人超越於外在的命運。這種人,並非只有集中營裡才有。在世界各地,人處處都面對著命運的挑戰,面對著經由痛苦而獲大成就的機會。
且以病人……尤其是罹患絕症者……的命運為例。有次,我讀到一封由某個半身不遂的年輕人寫給他朋友的信。信上說,他才剛獲悉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即使動手術也終歸徒勞。他又說,他看過一部影片,裡頭有個人以勇敢和尊貴的方式等候死亡。當時,他覺得能那樣迎接死亡,實在是一大成就。如今一他寫道……命運也給了他一個類似的機會。
這部影片,名叫《復活》,是由托爾斯泰名著改編的。幾年前觀賞過的人,想必也有過同樣的念頭。影片中所見,都是偉大的命運和偉大的人物。至於我們這些觀眾,在當時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命運,也沒有機會去成就這種偉大。電影散場之後,我們走入附近一家咖啡屋裡;一杯咖啡一份三明治落肚後,那些曾一度掠過腦際的形而上學思維很快就被我們忘到九霄雲外。然而,當我們親身遭遇一個偉大的命運.當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