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輕一代就已成為堅定不移的“託派”。
第一部九集國產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故事講述解放前夕,共產黨員江波為完成黨交給的艱鉅任務,隻身打入敵人內部十八年,與敵人鬥智鬥勇,一次次將情報安全送出,粉碎了敵人陰謀詭計。和今天大手筆的電視劇製作相比,《敵營十八年》拍攝條件“簡陋”得讓人難以置信。江波的國民黨軍裝,沒有經費特別趕製,只好將人物的全身鏡頭改為半身鏡頭;領子太小,系不上風紀扣,“國民黨少將高參”居然整場戲敞著領子;帽子太小,拿在手裡,只是作作樣子;八個匪兵,一共兩條褲子,於是有褲子穿的在前,用身體擋住沒有軍褲的另外六個的下半身……電視劇播出後,很多老資格地下工作者寫信到報社反映,“按江波的玩法,別說潛伏18年,恐怕連18天都混不下去”。可該劇在當年熱播,轟動一時。
新中國第一條徵婚廣告刊於年初的《市場》報,政治和經濟“問題”一一交代,很土但很認真。短期內引來270多名應徵者,吉林某校任教的28歲姑娘最後與求婚人結為伉儷。
新中國第一條徵婚廣告
最令國人振奮的則是11月16日,歷時11天的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中國隊以3:2戰勝日本隊,七戰七捷,第一次奪得世界盃冠軍。賽場上,女排姑娘哭成一團,電視機前不知也有多少觀眾熱淚盈眶。
然而,在一部分記錄中國企業史的人的筆下,1981年算不上一個吉利的年份。就連頗受*賞識的,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也由於支援改革開放,扶持特區非公經濟,遭受到了巨大壓力。在中央工作會議期間,一位中央領導同志在會上講了一封4個青年人寫給中央領導的關於經濟調整的來信,信中提出“緩改革,抑需求,重調整,舍發展”12字方針,內容直指任仲夷。2008年,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上)》中對1981年有如此悲觀的總結:緊張的空氣依然瀰漫在整個國家上空,報紙每天在連篇累牘地報道各地整治“投機倒把”的新聞,很多人都隱隱預感到了,更嚴厲的打擊可能即將開始了。
當然,儘管私營經濟受到了相當大的衝擊,但因為經濟一度放活,買得起腳踏車、收音機和縫紉機的市民比前幾年增加了不少。儘管物質生活仍然不夠豐富,全國大部分地區老百姓上街,還用46種票證,香菸也要票,肥皂也要票,甚至火柴也要票;但在廣東,“放調結合,以放為主,放中有管,分步推進”,先農副產品後工業產品,先消費品後生產資料,率先進行物價闖關之後,空蕩蕩的商店貨架忽然間琳琅滿目,輕飄飄的菜籃子一下變得沉甸甸。
經營者的日子彷彿在變壞,老百姓的日子卻實實在在地變好。有好有壞的1981年,其實也就是不好也不壞。
1981:大風起於青萍之末(10)
年度延伸人物:李東生:鷹的重生
原本設想解決“中國製造”越來越陷入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金字塔低端的“宿命”與“輪迴”困局,去比肩松下幸之助、*熙等行業標杆,沒想到走上備受煎熬的海外併購“不歸路”。李東昇與TCL遭遇了生存的瓶頸,經歷著一場“鷹的重生。”
李東生出生於廣東惠州,一個離深圳只有一小時車程的城市。1957年的惠州,沒有留給人們多少想象空間,如今繁華的深圳都還只是一方無名的小漁村,惠州的貧困與艱難可想而知。生於斯,長於斯,李東生最初的二十一年便在此籍籍地度過。
1981年,李東生與創業夥伴在個體戶名目繁多的深圳,以一家TTK磁帶公司伴隨著中國改革的跌宕起伏,創造著螺旋式上升的神話。當時,他最大的願望是“當一名車間主任”。不過,不足以啟齒的願望並沒有阻礙夢想的發育。二十年後,李東生獲選CCTV十大經濟風雲人物時,他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將TCL建立成世界級的企業。”此時此刻,他即將成為影響全球彩電業乃至亞洲經濟的家電大佬。
1985年,28歲的李東生被任命為TCL通訊裝置公司總經理,九個月後被迫離職。他與TCL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如此短暫地結束。時隔八年,誰也沒想到,李東生竟捲土重來。那一年,他出任集團公司總經理。從此,TCL按照國際化的標準高起點運作,得益於李東生的眼光、策略,也得益於外部潮流的推動,集團步入輝煌,在極短的時間內站穩腳跟,三年後問鼎行業榜眼。TCL更是憑藉朝陽產業固定電話業務一路高漲,創造資本回報率在20%以上的奇蹟,每年產生幾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