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嚴重的是,一些人整天遊蕩在街頭巷尾,無事生非,成為潛在的犯罪因素。資料統計,當年犯罪分子中,返城待業青年佔2/3。
5月,還只是北京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的厲以寧,參加了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和國家勞動總局聯合召開的勞動就業座談會。在這個會議上,厲以寧第一次提出股份制,“號召大家集資,興辦一些企業,企業透過發行股票擴大經營,以此來解決就業問題。”提議沒有什麼反響,厲以寧為此在會議期間寫了一首詩,“隋代不循秦漢律,明人不著宋人裝。陳規當變終須變,留與兒孫評短長。”
三個月後,在楊萬里主持的*中央“全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上,厲以寧再次提出實行股份制,得到于光遠、童大林、馮蘭瑞、蔣一葦、董輔秖、王珏、趙履寬、鮑恩榮、胡志仁等學者的支援。會議結束後,楊萬里告訴北京市,可以用股份制解決北京知識青年的失業問題。市委書記段君毅說,“我們考慮考慮”。過了幾個月,段君毅說,不用了,我們透過銀行貸款都解決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981:大風起於青萍之末(4)
問題是解決了,但新的方法並沒有得到嘗試。與城市相比,農村的改革步伐邁得反而更大一些,股份制在農村已經出現端倪。在試行股份制上進度的區別,只是改革初期農村將城市甩在身後的一個個案。這是由於城市的肌體更為複雜,處於權力的中心,利益犬牙交錯,讓改革始終邁不開步子。現在,千萬知青“回城風潮”引發的就業壓力,彙整合推動城市經濟改革的最強大動力。中國人的求生本能,終於衝破了種種阻礙,打破舊體制的剛性約束,推動了經濟的繁榮。
1981年,作為77年第一批返城的知青,李曉華已經在北京呆了將近四年。13年前,16歲的李曉華被捲入上山下鄉的大潮,同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一道去了北大荒,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干就是八年。八年磨練後,他輾轉回到北京。
李曉華(左一)的北大荒生活
回京後,李曉華不忍心再給操勞了半輩子的母親增加負擔。他待過業,當過鍋爐工、炊事員,做過販賣服裝的小本生意。在經貿部一下屬單位做炊事員時,有一回,正在揉饅頭的他莫明其妙地說:“我這人適合經商。”周圍的人鬨堂大笑。可是,李曉華成功後,回到曾經工作過的食堂,昔日的工友們仍在揉饅頭,他感慨萬千。
這年夏天,李曉華南下廣州,花3000元帶回了臺冷飲機,到北戴河海濱賣冷飲,很快實現了自己的原始積累。隨後,他開辦了秦皇島第一家錄影廳,生意火爆。但是,競爭對手蜂擁而至,賺錢變得艱難起來。幾番考慮,李曉華去了日本,邊在餐館裡洗碗端盤子邊學習日語。一年以後,日語流利的他註冊了自己的公司,爭取到了“章光101毛髮再生精”在日本的代理權。透過積極運作,“章光101”紅遍日本。由此,日本首相海部俊樹親自接見了李曉華,稱他是“中國最優秀和最有智慧的企業家”。日本獲得的成功,讓李曉華加快了創業的步伐。他南下香港、東南亞涉足房地產業和高速公路;回到大陸,投資機械製造和餐飲;為拓展澳洲市場,竟然聘請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作為集團顧問。
1996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並提名,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透過,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3556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李曉華星”。同年9月,應美國前總統布什邀請,李曉華訪問美國。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見到他時說:“聽說你過去很貧窮,透過努力變得很富裕了,你是中國成功的商人,是美國青年學習的榜樣。”訊息經報道後,在美國引起轟動,一位定居紐約多年的華僑給李曉華來電話說:“李先生,你太為中國人爭氣了。”
33歲的宗慶後比李曉華晚回城了一年。幸運的他回杭州,找到了工作,當上了校辦工廠的推銷員。
宗慶後的身世比較有故事。據說,南宋名將宗澤是他的祖宗。而資料顯示,他的家族確曾顯赫一時,祖父在張作霖手下當過財政部長,父親則任職國民黨政府。待到解放之後,父親失去工作,小學教師的母親一份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一家老小,家庭異常困難。初中畢業後,16歲的宗慶後隨知青下鄉,輾轉於舟山農場和紹興茶場,挖渠、築海塘、挑鹽、種茶、拉磚,一呆就是15年。奧古斯狄尼斯說過:“在任何情況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隨之而來的喜悅也就越大。”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創造需要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在灰色的歲月中,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