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緋ぶ�懟;乇ú恢褂詿耍�鬧坪蟮鈉笠盜⒖掏呀飭死�琶裼�笠檔乃笆鍘⒁�寫�畹鵲任侍狻A僥曄奔洌�笠迪�凼杖氤��讜��蘢什�齔�10倍規模……
改革是全國性的,更是地域性的。江浙一帶經濟活躍,四川也有人把個體經營做得紅紅火火,但有些地區卻遇到些許障礙。
2月,乍暖還寒。
同自然氣候相仿,溫州正遭遇有些寒冷的“早春二月”。來自民間的力量掀起一股股商品經濟的熱潮,同時這種蓬勃的生機卻被推上姓資姓社爭議的風口浪尖。“同樣人多地少,也同樣由貧變富,為什麼人們對蘇南肯定的較多,對溫州的看法卻有大分歧?”
1986年,費孝通視察溫州
帶著疑問,2月底,費孝通來到了溫州。在四周窗玻璃殘缺不全,冷風絲絲吹進的鄉政府接待室,76歲的費孝通安之若素。他把一件短大衣的領子豎起,雙手攏袖管,不時抽手做記錄。溫州的變化,觸動了費老的學術靈感。作為此行的一個成果,費孝通在《瞭望》上發表了《小商品 大市場》一文,為溫州經濟正名。當時蘇南、珠江、溫州都有爭議,但前兩個畢竟是社會主義的東西,溫州比較例外,資本主義、假冒偽劣都推給了溫州。所以,在溫州人的眼裡,費孝通這篇文章的發表被視作高層公開的支援。來年,國務院確定溫州為全國首批農村改革試驗區,一系列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的地方性章程和法規在溫州相繼出臺,其中包括《溫州市掛戶經營管理暫行規定》、《溫州市私人企業管理暫行辦法》、《關於農村股份合作企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
溫州人王振滔每次提及費孝通,感激之情總是溢於言表。因為幾乎就在費孝通來溫州的同時,王振滔賣起了皮鞋。
在王振滔的記憶中,一位長者的話令他終身難忘。村裡一戶人家蓋房,王振滔極不情願地被叫去幫忙遞磚瓦。看著他有些懶散的樣子,一位長者說:“這孩子長大了幹不了什麼事的。”當時王振滔懵了,接著他遞完最後一片瓦,馬上離開。就這樣,17歲的王振滔走出家門,到外地闖蕩。他坐船到武漢,跟隨堂舅學木匠手藝,走家串戶給人做傢俱。
對年輕的王振滔來說,居無定所的“遊方木匠”生活艱苦且賺不到大錢。不想滿足於成為一個手藝人的他投奔遠在福建的舅舅。在福建,王振滔找到了賺錢的機會。那時溫州許多生產紐扣的家庭作坊對馬口鐵需求量很大,而在福建做罐頭盒的廢鐵皮卻沒有人要。王振滔以100元一噸從福建回收廢鐵皮,到溫州500元一噸出售,供不應求。從此,王振滔往返於福建和溫州,倒賣鐵皮賺取差價。不過,很快他發財的方式引起更多溫州人的注意,競爭對手多了起來,利潤越來越薄。
1986年,王振滔從武漢回溫州過春節時路經南昌,隨朋友參觀了一個展銷會。他注意到,皮鞋賣得最好。老鄉也告訴他,推銷皮鞋比較穩定,利潤較高,可以嘗試。
心動的王振滔春節一過,帶著溫州5家皮鞋廠的產品,回到武漢,走進一家家大大小小的國營商場。國營體制、供銷方式的種種侷限,再加上王振滔小販遊商的背景,國營商場通通拒絕接納這些主動上門的溫州鞋。無奈之下,王振滔做出決定,提前交納承租費,不讓商場承風險,租借國營商場的櫃檯。終於有商場負責人同意租半個櫃檯給王振滔。面對千辛萬苦爭得的半個櫃檯,王振滔非常細心地記下顧客對皮鞋款式、尺碼、顏色、質量的意見。顧客要什麼樣的鞋,他就打電話給溫州的廠要什麼樣的。這樣,他半個櫃檯的銷售額,比商場10個櫃檯的銷售額還高。
1986:與青春無關的日子(6)
仍是在1986年,發生的一件事成為成名後的王振滔願意與人分享的一段經歷。他揹著一個裝有2000元現金和一些衣物的皮包,跟車從溫州往福州運貨。貨車路過蒼南縣境,一名老人坐進駕駛室,搭便車去福建。到達福州已是晚上,道別後,王振滔住進一家旅社。在旅社,他開啟包,頓時驚呆了:裡面竟有厚厚的一沓錢,整整11萬元。他明白過來:乘便車的老人拿錯了包。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錢的王振滔,拉上司機到各旅館一家一家地去找老人。當欲哭無淚的老人看到王振滔拿著皮包出現時,一時哽咽,當即拿出1000元表示感謝。王振滔謝絕了,“我如果想要你的錢,就不會來找你了。我只想取回屬於我自己的2000塊錢和皮包。”
企業生命同樣印證著盛衰交錯的生存法則。每一天,經濟新芽冒出,也有剛剛破土而出的嫩芽夭折,日薄西山的老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