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導的公開支援,可還是不夠名正言順。
公司經理的兒子聞訊,跑來找樓忠福麻煩。結果被樓忠福聲色俱厲地駁得啞口無言:“你爸爸當我領導時都聽我的,你以什麼能力來和我爭搶經理的職位?如果你一定要爭的話,等於給你爸爸臉上抹黑。”志在必得的他,直接召開大會。宣讀任命書後,他取出公章,用一把刀“嚓嚓嚓”砍了三下公章,然後大聲宣佈:“從今天開始,蓋了這個章的事情我才認賬,其他概不負責。”哄亂的會場驟然安靜,交接儀式順利完成。
當上經理後,樓中福向銀行貸款160萬元,將公司改名為“東陽第三建築工程公司”,很快在浙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幾年後,在東陽三建的基礎上,他創立了浙江省首家建築企業集團——廣廈集團。
德魯克把熊彼特建立的發展模型落實到管理實踐的層面。他力主有創新精神的人該“不斷搜尋變化,回應變化,把變化當作潛在的機會”,並且斷言,“未曾遇見的情況往往是啟動革新的良機。”
1984:空前絕後(4)
因此,對於南存輝等人,我們更願意把他們看作貧困的抗爭者。他們腳踏貧困線,面對政策的感召,為脫下貧困的帽子而勇於創業。然而,改革可以包羅永珍,也同樣對各類階層產生巨大的吸引力。還有不少人,衣食無憂、生活安逸,甚至手中小有權力,卻因為觸控到“潛在的機會”,與南村輝們一樣,湧入了改革的大潮。
北京中關村,那裡激盪著浮華悲涼的歷史、偶然與必然交織的故事,上演著波瀾壯闊的經濟革命。寂寥的勇士、無畏的先驅,或明目張膽,或掩人耳目,進行著有聲的吶喊、無聲的前行。他們以不可抗拒的民間力量呼喚經濟新世界的到來,創造著一個屬於自己的經濟新秩序。
如有“神明”的1984年,在華貽芳的眼中,其實是因為“大氣候好,中氣候好,小氣候好。”大氣候是國家政策支援,中氣候是地方積極配合,小氣候是個人有強烈的爭口氣的願望。說到中氣候,華貽芳舉了例子:北京海淀區非常支援知識分子下海創業,有一批以時任區委書記賈春旺為代表的“開明管家”,如果有人因辭職被開除黨籍,“開明管家”們說,到我們海淀來,到我們中關村來,好好表現,我們給你重新入黨的機會。小氣候,如陳春先,他給無數白手起家的具有高科技色彩的民營企業上了一堂最生動的啟蒙課。所以,在很多人看來,中關村的傳奇從1984年開始:
5月16日,中科院計算所工程師*等人,創辦“四通公司”。四通公司,不僅成為中關村早期的四大公司之一,也是1980年至1992年,中國最大的民營科技公司。
8月25日,清華大學副教授倪振偉,在中關村開辦“海華新技術開發中心”。海華是中關村地區和北京地區首家大學創辦的民營高科技公司。
9月,北京海通傳熱技術公司成立。這是傳熱技術專家蔣大年在海淀區科委支援下創辦的企業。
10月,中科院物理所與中關村街道聯社聯合建立“北方電腦公司”。
10月25日,科技人員彭偉民、王小蘭,創辦“時代新技術公司”。
11月1日,中科院計算所工程師柳傳志開創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公司”,後來改名為聯想公司,現發展成為全球三大計算機公司之一。
11月4日,中科院計算所、中科院儀器廠、海淀區新型產業開發總公司創辦信通電腦技術公司,金燕靜任總經理。
11月15日, 中科院聲學所副所長屠焰領頭創辦“科理高技術公司”,屠焰任總經理。
11月18日, 中科院物理所王震西,創辦“三環新材料公司”,王震西任總經理。
12月13日,中國農科院生防室科研人員張盛,創辦“中生科技服務公司”,是中關村首家農業科技公司,張盛任所長……
1984年,聯想就誕生在這間平房中。
從並不嚴格的意義上說,陳慶振的“科海”宣佈成立是中關村探索的開始。緊跟其後的王洪德,創立了“京海”,主要做計算機機房建設和相關業務。雖然,無論是陳慶振還是王洪德,都沒有創造基業長青的神話,但感染了許多躊躇滿志的創業者:王選、張旋龍、*、段永基、求伯君、王永民、史玉柱、吳曉軍……加入到中關村創業大潮。中關村,就這樣被民間力量推動著跌跌撞撞地前進。白頤路經過慢吞吞的溫煮,終於沸騰。
4月,中國科學院的幾位學者向政府遞交了一封信,“利用現有的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