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及、土耳其購買晚香玉、玫瑰花和茉莉花等天然香精,法國香精公司也從中國購買大量八角油、茴香油等原料。動輒幾百上千一小瓶的高檔香水說不定原料大部分來自價格低廉的印度以及中國。它們本來的成本並不高,其價格是被人為抬高的。
消費者透過香水錶現自己,或者他們用同一種高檔香水以表示自己屬於某種階層,或者他們用不同的香水錶示自己不同於普通人。所以,一種香水產品的出現並不是人們需要它,而是它說服了人們,它是不折不扣的供給創造需求的產品,人類的嗅覺在這裡被髮揮得淋漓盡致。這種嗅覺指兩方面,一方面是人自然的嗅覺,能嗅出香型;另一方面是商業的揣度,能嗅出市場。人本來不需要香水,香水的普及使人都沒有自己的味道了。女人沒有女人味,男人沒有男人味,聞到的都是商業氣息。在低檔商店裡,可以聞到周圍婦女散發的劣質香水味,參加名流的晚宴,瀰漫的則是高檔香水的氣味,這個世界由此可能以味取人了。
許多國家都曾經考慮過抑制這種誇張性的消費,特別稅就是一種選擇。只是,奢侈品與生活必需品之間有許多中間產品,其範圍不好界定,對其單獨徵收的消費稅就更難確定。政府不可能在懲罰了奢侈品消費者的同時,不懲罰普通老百姓。特別稅徵收的結局很可能在抑制了有錢人消費的同時,也抑制了一般人的消費。
而且,一部分奢侈品是泊來品,它們在進口時已經被徵收了高額的關稅,政府的收益在此已經有了體現,遏制消費的目的也體現了。如果另徵消費稅的話,就會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國內消費受到抑制,消費者轉而到國外去消費,結果是中央政府的稅收不足,反而使資金流出境外,讓外國人受益。另一種是黑市的出現。美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黑社會盛行,就是因為他們控制了黑市,而這個黑市正是政府抑制消費的措施造成的。禁菸時黑市的香菸市場走俏,禁酒時黑市的酒市場走俏。黑社會藉此在短時間內輕易攫取了大量的壟斷利潤。
法國人沒有單獨的奢侈品消費稅,他們只是從企業利潤的稅收優惠角度來調節市場。但是他們為鉅富者單列了一個鉅富稅,資產規模超過一定限額者就要在個人所得稅之上另外單交一筆鉅富稅。法國是從收入角度而不是從消費角度來進行再分配的。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曾透過徵收奢侈品消費稅的法案,實施不久遭到社會上的強烈反對,沒有幾年就推行不下去了。令人意味深長的是,最強烈的反對者不是富人,而是生產奢侈品的工人。因為稅收的提高,使他們的產品銷售遇到問題,企業面臨破產,工人們當然要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富人們無所謂,他們可以轉而到國外去消費,或者消費其他沒有單獨徵稅的物品。
在亞洲,許多人購買奢侈品是把它當成了一種財富的象徵。有些人在買高檔時裝時,特別在意其牌子的位置,如果牌子藏得很深,讓別人看不見,就不願意出錢,其用意是說穿了一件名牌衣服別人得知道,否則錢就白花了。
實際上,那些誇張性的消費者,常常不是一點一滴積累財富的人,許多是暴發戶。錢來得容易,花得就不心痛,而且他們常常有時不我待的感覺,好像錢不突擊花出去就花不出去了,就好像政府機構每年的預算沒花完,一到年底大家都突擊花錢一樣,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公正地講,高檔奢侈品首先是品質的保證,從這個意義上去消費它,在表現自我的同時,你是在享受生活;高檔奢侈品也是身份的象徵,從這個意義上去消費它,在表現自我的同時,你是在炫耀生活。前者是用給自己,後者是用給別人。前者是懂了它才去消費,越消費越懂;後者則是消費後才懂,也可能消費後仍然不懂。人類其實都同時具有享受生活和炫耀自己的兩種慾望。只是,如果購買奢侈品只是為了把錢花出去給人看,恐怕連賣家都會覺得悲哀。
與生俱來的美國式消費
美國人的消費習慣是與生俱來的,源於他們的移民傳統。在美洲大陸開發的歷史上,英國移民將這種消費方式自古老歐洲帶到了新大陸。1620年,那艘著名的“五月花號”載著最早的一批英國清教徒橫渡大西洋,經過近兩個月的海上顛簸,終於抵達北美離波士頓不遠的普利茅斯。而這批一貧如洗的移民是按分期付款的方式訂購的船票。如果從那時算起,消費信貸誕生在美國已經快400年了,遠久於美國獨立的歷史本身。
消費信貸是使消費者能立即購買商品和勞務,然後再付款的一種安排。它既包括分期付款信貸,也包括非分期付款信貸,例如一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