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消費者說想“買便宜商品”,其實是要“買佔便宜的商品”。前一個概念是消費者能夠表述的,後一個概念是消費者不能夠表述的。
可是,消費者調研的理論基礎恰恰是“消費者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是消費者調查問卷不能完全相信的核心問題之一。
三點一線一面(4)
口是心非的人
消費者在表述自己的需求時,經常隱含著很多前提條件。比如消費者說要購買10萬元以下的經濟型轎車,這僅僅是已經表述出來的需求,還有很多沒有表述出來的。比如,必須是“三廂車”、“時尚車”、“藍色車”……,只有當這些條件同時滿足時,消費者才會產生購買行為。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很多消費者在購買轎車時,通常要比他們計劃的支出多花10%~30%的錢。反正十幾萬都花了,還怕多花兩三萬嗎?只要親友或導購員不斷推波助瀾,消費者就很容易改變主意。
而這種行為透過對消費者的調研是無法發現的,只有銷售現場的氛圍能夠改變消費者。只要洞察消費者購買大件商品的心理路徑,就不難發現,這是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一貫行為。
消費者經常“言行不一”,口裡說的經常與消費行為不一致。人就是這樣一種複雜的動物,自己並不能清楚地解釋自己的行為,更不用說用語言表達了。
所以,企業在做消費者調查問卷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上述問題,進而採取一些有針對性的策略,才有可能問出消費者的“心裡話”。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一位小公主病了,什麼藥都試過了就是不見好轉,國王十分著急。這時候小公主告訴國王,如果她能擁有月亮,病就會好。
愛女心切的國王立即召集國中的智士,讓他們想辦法弄來月亮。但無論是總理大臣、魔法師或數學家,沒有一個人能完成任務,而且他們還對拿月亮的困難有著不同的說詞:
總理大臣說:“月亮遠在三萬五千裡外,比公主的房間還大,而且是由熔化的銅所做成的。”
魔法師說:“它有十五萬裡遠,用綠乳酪做的,而且整整是皇宮的兩倍大。”
數學家說:“月亮遠在三十萬裡外,又圓又平像個錢幣,有半個王國大,還被粘在天上,不可能有人能拿下它。”
每個人都基於自己的認知,得出不同的答案。但他們的種種說法反而加重了公主的病情,因為公主覺得獲得月亮的希望十分渺茫。國王又煩又氣,只好叫宮廷小丑來表演給他解悶。
小丑問明一切後,得到了一個結論:如果這些有學問的人說的都對,那麼月亮的大小一定和每個人想的一樣大、一樣遠。所以當務之急便是要弄清楚小公主心目中的月亮到底有多大、多遠。
於是,小丑到公主房裡探望公主,並順口問公主:“月亮有多大?”
“大概比我拇指的指甲小一點吧!因為我只要把拇指的指甲對著月亮就可以把它遮住了。”公主說。
“那麼有多遠呢?”小丑又問。
“我想不會比窗外的那棵大樹高!因為有時候它會卡在樹梢間。”公主眨著眼睛說。
“那麼你猜月亮是用什麼做的呢?”小丑乘勝追擊。
“當然是金子!”公主斬釘截鐵地回答。
答案已經得到了,比拇指指甲還要小、比樹還要矮,用金子做的月亮當然容易拿啦!小丑立刻找金匠打了個小月亮,並穿上金鍊子,給公主當項鍊,公主高興極了,第二天病就好了。
這個小寓言就是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作為企業家,一定要洞察並滿足消費者內心的真實需求!
許多營銷專家的觀點在他們各自的主觀世界也許都是對的,但是這些理論如果不符合消費者的意願,那在現實中又全都是錯的,最終的“裁判”還是消費者。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企業真正關注顧客的需求。他們往往是按照自己預先設定好的意願,來臆測消費者的需求。結果不論多麼努力,效果總是不好。很多企業家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的產品這麼好,怎麼沒人買呢?競爭對手的服務比我們差遠了,可為什麼卻總是勝過我們?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沒能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三點一線一面(5)
營銷大師科特勒曾經打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人們對電鑽機有需求,實際上真正需要的是那個洞。所以,在營銷時,你要先問清楚顧客對洞的要求,圍繞洞來進行營銷定位遠遠勝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