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工資收入改善對消費增長的作用比較明顯。減少支出也是增加收入。所以針對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分配製度,包括低收入群體在內的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應該對促進消費增長有非常實質性的作用。
第二方面,“共享性”發展要求保護環境使經濟增長更具可持續性。
第三方面,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包括技術效率的提升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最主要因素。
“共享性”發展帶來的制度性改革,一定能夠像改革初期那樣靠制度進步的“紅利”,實現新的層次上的“低投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增長。
外儲新佈局彰顯人民幣國際化方略
8月16日,美國財政部報告顯示,中國繼6月份減持近300億元美國國債後,7月份再次減持240億元美國國債。結合7月初,中國購買西班牙歐元國債和增持日元國債的舉動。這些操作短期有利於外匯資產的保值,中長期有利於推動人民幣有效匯率機制的形成,配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體制的推進,有步驟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序。
中國這輪多元化國債新佈局,是在國際貨幣新格局下保值的戰略性選擇。從外匯保值的角度,儲備貨幣的單一化的匯率風險最大。當前全球經濟危機恢復態勢明顯分化,國際主要儲備貨幣中不存在絕對強勢貨幣。我們注意到2008年以來歐元兌美元的匯率,受各自經濟和金融形勢影響頻繁變化。基本上不存在過去美元單邊強勢的情況,也沒出現過去單邊升值或貶值的年度變化的相對長期的週期性態勢,相互變化出現季度甚至月度變化的短期高頻率轉化。如果繼續高比例持有美元,外匯資產保值管理的挑戰非常大。如果對各外匯幣種的持有比例做出合理調整,外匯資產價值隨著各貨幣之間匯率的相對變化自動調整,保持外匯資金賬面總體的基本穩定。
從流動性角度看,美元國債是全球投資者購買,流動性是最好的。而一旦外國投資資金因為短期內美國經濟的疲軟,中長期美國雙赤字經濟的基礎不穩定而信心動搖,風險偏好發生變化,美國國債的安全性會受到挑戰,我們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歐元債主要由歐元區銀行持有,除了一些小國以外,歐債的流動性也是比較好的。今年歐元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多個國家的主權債評級下調,流動性受到影響。但是7500億元拯救方案擔保了三年內主要問題國家的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基本得到釋放,給了歐洲經濟調整的時間。7月初有中國參與的西班牙的國債發行,被成功超額認購,顯示市場信心的恢復。只要歐元仍然基本穩定,歐元主權債的流動性也會恢復。日本國債主要由國內機構持有,流動性相對較差。但是因為日本儲蓄很高,相對國債的安全性比較高。特別是近期日元升值,中國在此期間增持日元國債顯然有短期增值效果。
中國著手改變外匯儲備各幣種的比重,對於真正意義上的一攬子貨幣的有效匯率形成機制是非常有意義的。2005年以來的匯改,實際上仍然掛鉤美元並未真正實現一攬子貨幣的形成機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元在一攬子貨幣中的比重太大。美國一直是我們最大的貿易伙伴,在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市場的進出口都是美元結算,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也是美元交易,所以美元在一攬子貨幣中的比重最高的時候可能達到90%,結果是形式上的一攬子貨幣,實際上還是美元主導。
現在形勢發生變化。歐盟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與東盟各國的貿易開始實施人民幣結算,人民幣還與多個國家簽訂了互換協議,為更大範圍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做了很好的鋪墊。這些都使人民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攬子貨幣的有效匯率形成機制的時機逐漸成熟。中國近期買賣不同幣種國債的活動,進一步主動地調整一攬子貨幣中各幣種的比重,推進有效匯率機制的形成。特別是購買日元國債的舉動。我們與日本的貿易一直都是逆差,雖然進出口貿易達到貿易總額的9%左右,但在外匯資產中,日元比重不會太大。央行增持日元國債,使一攬子貨幣中日元的比重更接近貿易總量的比例,有利於合理的各幣種比例的有效匯率形成。購買西班牙國債除了危機中的援助以外,也增加我們外匯資產中的歐元比重。
有效匯率的逐漸形成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序。有效匯率的形成過程中也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也是貿易伙伴可能不斷增加人民幣持有規模的過程,是人民幣國際化漸進得到推進的過程。8月16日,央行發出《允許相關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市投資試點》的通知,配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完善人民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