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處事要“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立身之度很難用數字表示,也難以用標尺衡量,但從前人的教誨中可以歸納出“三個主要方面”:
——正以立身
“正以立身”,是一種正直、剛正,一種正義和正氣的表現。“剛正才能直,無慾才能剛。”“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鋼;鏡破不改光,蘭成不改香。”“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怎有惡來欺”。“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正直吉三路,邪者兇之徵”。立身正,才能坐的正,行得正,有一種坦坦蕩蕩的浩然正氣,歷史上的魏徵、包拯、海瑞等,之所以留芳千古,就是他們的一身正氣所染。有一副對聯這樣寫道:“兩袖清風,心底安然,何有敲門之驚;一身正氣,胸懷坦蕩,自無指脊之慮。”正以立身就是要“不卑不亢”做人,“不歪不斜”立身,“不偏不倚”辦事,“不親不疏”交友,“不因貪圖而傾斜,不因喜樂而忘形,不因危難而逃避。”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立身正的人是人們所尊崇的人,也是幹大事的人,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外圓內方,剛柔相濟,是正以立身之道,剛而能柔,柔而能剛;強而能弱,弱而能強,大可以治理天下,小可用來處世立身。
——低以立身
“低以立身”,是一種謙虛和平和。“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放下身段,更能提高身價,真正的大人物,是身居高位仍然懂得怎樣去做平常人;真正的大人物,從來都是和平常人站在一起的人。*總書記經常深入農村、工廠、學校,2009年“六一”兒童節前,還到農民工子弟學校與孩子們一起踢毽子;*總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不畏餘震之險,深入搶救現場,和災民們在一起。印度前總理甘地一次坐火車,上車時擠掉了一隻鞋,他馬上把另一隻鞋也扔下了火車,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樣別人就可以撿到一雙鞋了。”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一次乘火車時,幫一位胖夫人提箱子,並收取了1美元小費。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大智若愚,外愚內智,藏巧守拙,韜光養晦 ,是低調做人、低處立身的特徵。立身低、調門低,並不表示他真的低,往往是大智者、大人物才能做得到。
有一個諺語:“低頭是稻穗,昂頭是稗子。”人最容易高看自己,低看別人。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伏久者必高飛。”三國時的劉備就是以“三低”起家成就大業。一低是與殺人逃犯關羽、屠夫張飛“桃園三結義”;二低是“三顧茅廬”,請出千古名相諸葛亮;三低是厚待被曹操不容而手握西蜀地圖的張松。低處立身,表現的不僅是謙虛,更是智慧,一是可以蓄勢待發,厚積薄發,二是避招風雨,從容應變,三是廣交朋友,修養身心。成功者都是從低處走來的。
“氣岸遙凌豪士前,*肯落他人後。”低處立身,可以避招風雨,保全自己。三國時曹操的重要謀士荀攸,“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雖功勞顯著,卻不彰顯,深得曹操信任。他20年始終如一,而得到善終。“無求到處人緣好,不飲隨他酒價高”。正象《呻呤語》中所說:“善居功者,讓大美而不居;善居名者,避大名而不受”。
——取捨得當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是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得與失,從來都結伴而行,有時失就是得,而得又是失;表面上看似失,其實又是得;表面上看似得,其實又是失。古往今來,凡能看破得失之人,都能笑傲江湖、談笑人間。
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既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經濟規律,體現著“投入與產出”的經濟關係。舍是因,得是果,沒有舍,也就沒有得,要有所得,就得要付出,就得奉獻。事實上,有舍並不一定有得,但不肯舍則一定不會有得。在名與利、得與失的選擇上,只有敢舍才會有大得,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可以使生命、名譽、利益保持長久。
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舍,看起來是給別人,實際上是給自己,舍什麼,就會得什麼。《四十二章經》中寫道:“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世間萬物,凡有所舍,就有所得。人正因為不懂得捨棄才會有許多痛苦,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揹負太重,之所以揹負太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