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
第四章 看人也要看環境(13)
在不熟悉或是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一個人的行為會大幅改變。你不能期望一隻被丟到獅子巢穴的羔羊,表現得如在草地啃食青草一樣鎮靜,人也是一樣。當我們處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通常會表現出焦慮、缺乏信心、以及違反社會習俗的行為。這不表示我們生性神經質、孤癖、沒有安全感。
法庭可以算是最讓人不安的場合了。我見過數百人上法庭作證,其中包括專家以及首次出庭的證人。即使最誠實無欺的人一上法庭仍會因緊張而顯得不誠實。他的聲音會顫抖,目光下垂或飄忽不定,不時舔著雙唇,把玩著前面的物品,口吃,甚至想不起前不久才發生的事。如果就此斷定這個人在撒謊,那就大錯特錯了。同樣的,有些證人已上法庭作證不下數百次,因此表現得從容不迫。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能輕鬆自信地表現出來。這些人的演技已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而能充分表現出坦誠的態度,即使在謊言的邊緣遊走。
在法庭之外的其它場合也是一樣。如果我所參加的晚宴每個人我都認識,我自然會表現得非常活躍、自信、熱絡、輕鬆──我會熱情地和每個人交談。相反的,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場合中,我會變得緊張、安靜、害羞或保守。我會找個人來說話,然後花許多時間和這個人交談,而不會和所有與會者打成一片。
在你首次和他人碰面並試圖加以解讀時,記得把對方在當時環境下的感受列入考慮。評斷對方是否處在熟悉的環境中,還是像個異鄉人似得處在陌生的環境裡。如果在自己的地盤上,卻表現出侷促不安的神情,你可以斷定她極度害羞、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或者內心受到難以忍受的煎熬。要是在陌生或充滿敵意的環境下有相同的反應,就不能作出這樣的評斷──除非找到更進一步的證據。 記得環境對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打從本書第一章起,你不斷讀到的主題,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各種特性可能呈現完全相反的意義。說話大聲的人可能對自己很有信心──或是缺乏安全感。衣著不合身的人也許不擅社交──不過這也許是時髦的表現。留心環境對一個人的外貌或行為的影響。
我可以就聯邦法庭起訴四名攻擊羅德尼金(Rodney King)的警察案件提出明顯例項。在陪審團選好之後的隔天,一名非裔美籍的中年女性陪審員戴著黑色手套出庭。她在審理期間每天都戴著同一付黑手套,看得我快要抓狂。她在抗議種族不平等嗎?黑手套是否表示對政治的批判?還是具有其它未知的含意?案子結束之後,我才從其它陪審員處得知,她戴黑手套純粹是因為法庭的冷氣太強所致。
在你檢視每個特點的時候,務必同時考慮所在的環境。我們就像迪斯耐卡通裡的人物一樣,如果把背景拿掉,所有的行動就失去了意義。只要觀察得夠仔細,其它細節即會慢慢呈現眼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五章 學會聽出弦外之音(1)
小時候,母親告訴過我:「怎麼樣說話比說什麼樣的話更重要。」幾年後,我發覺自己對小孩說著同樣的話。小孩的行為提醒我,我們的態度不是經由文字,而是經由講話的方式表現出來。
每次談話實際上都會有兩種對話產生:一種是使用文字,一種是使用聲調。有時候這兩者很契合,但通常並非如此。當你問對方:「你好嗎?」得到的回答是:「很好。」你通常不會憑這句「很好」來判斷她的感受,而會憑她的音調來判斷她是真的很好,還是感到沮喪、不安、###。在你傾聽音調、音量、抑揚頓挫等聲音特質時,你便已轉到非語言交談的頻道了,並能從中發掘真正的意義。 任何聽力正常的人都能透過他人說話的聲調,探測對方所要傳遞的訊息,但是真能全盤掌握這項訊息的人可說是寥寥無幾,因為我們和他人交談的時候,常會因外界的干擾而分心。我們會打量對方的外觀和肢體語言,傾聽他人說話的內容,觀察其舉止,我們甚至會努力辨認我們對對方的直覺反應。關於聲音的細微變化就忽略了。對方若使用憤怒、悲傷、沮喪的聲調傳遞訊息,我們很容易就察覺出來,但是一閃即逝的不安、恐懼或尷尬,如果不夠留神,很可能就會錯失。 我訓練自己注意聲音的線索,辨識其中的細微差異,因為這短暫的微光也許就是判斷未來陪審員對被告之真實感受的唯一線索。本章將探究人們透過聲調所表達的有意或無意的溝通方式,並說明該如何掌握令人困惑的聲音線索,把訊息從隱藏在聽似普通的音質中解讀出來。 捕捉字裡行間的意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