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我認為這種討論是有意義的,並且應賦予新經濟更多的重要性。股東權益管理要求更好地利用金融資本,如果對金融資本的需求沒有一個清晰的理解,那麼就不能很好地管理股東權益。應該知道,金融資本最主要的需求是提升所投資公司的估值水平。
在20世紀,增加估值的手段是透過規模擴張。金融資本被用來擴張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多的業務被引入公司內部,以便降低成本。不能擴張的小公司會被淘汰,這就是強大的市場力的作用機制。世界500強企業就是在這樣無情的環境裡誕生的,在這個過程中,榮耀都歸於大的機構。
然而,在21世紀,情況卻發生了轉變。由於工作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也就要求投資要與此步調吻合。所以,對專注於某一項特定業務的公司來說,投資是高效的,而對那些大而全的公司,效果卻不明顯,因為這些公司會消耗投資的效力,而不會帶來實際的競爭優勢。透過購買專業的服務,小公司也可以達到大公司的生產力,或許只是增加少部分成本,而不會增加投資費用。相反,相對於大公司,小公司可以增加對產品差異化的投資,獲取競爭優勢,而不必擴大規模。這種差異,很快就傳匯入股東最看重的資本回報率(ROIC)。
正如本書將要詳細論述的那樣,經濟環境的變化讓企業不得不重新權衡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資源,以保持競爭優勢。這是因特網時代帶來的新理念。因特網將傳統的界限打破,現在不同的企業,甚至是不同大陸上的企業按照一種新的邏輯構築價值鏈。不可否認,因特網經濟才剛剛起步,它潛在的特性還沒有發揮出來,同時這些特性的實現也沒有日程表可言。關鍵的問題在於,因特網經濟能走多遠,需要多久才能把它的優勢全部付諸現實。
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特網時代和採購時代將變成同義詞,它們將共同鑄造一個真正的新經濟。在電子產業,生產採購正是這種變化的標杆,除了少數情況,一家電子企業,如果不採用採購戰略,幾乎難以為繼,因為在龐大而複雜的電子產品世界裡,如果進行大而全的投資,只能獲得很少的回報。只有專業的公司才可以很好地利用資本,因為它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給投資者帶來可觀的收益。所以,電子產品企業總是和電子元器件廠商合作,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經濟生態。
製造業開闢出新的天地,服務業緊隨其後。既然生產型企業可以採購它所需的部件,為什麼在服務型企業中,員工績效考核、薪水發放、店面裝修、資料中心或電子郵件系統要自己管理呢?資本對管理層的壓力越來越大,使得他們不得不專注於公司關鍵的創造差異化的能力—在本書中,我稱之為“核心業務”,而應該剝離剩下的、我稱之為“輔助業務”。
我們不要低估這種轉變。首先轉變帶來了挑戰,現在的網路基礎設施和許多系統都不完善,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但是我認為,管理層面對當前世界的思維方式更應該改變。僅僅創造收益是不夠的,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利用給定的資源創造出足夠的收益。更進一步,你能分辨在企業內,哪些業務是高回報的,哪些又是低迴報的嗎?你能將高回報的業務作為企業關注的焦點,而將低迴報的輔助型業務委託給供應鏈上的其他公司嗎?
為管理者們提供一個考察這些問題的框架,並最大限度地利用投資資本,是本書的目的之一。這不是要取代管理者對損益(P&L)的需求,而是要對其做有益的完善,這也就是說損益只是本書方法的一個子集。沒有一個適應性更強的參考框架,管理者們還是會繼續遭遇投資者的無動於衷,繼續抱怨華爾街的鼠目寸光,繼續認為股票的價格只是基於分析師的一時之興。如果採用本書提供的參考框架,或許還有理由繼續抱怨,但是你會更深入地理解投資者的行為機制。
最後,我們應該清楚,新經濟是一種關乎資本運用效率的經濟形態。一項工作可能分佈在一張巨型的專業網路中,它靠資訊邏輯系統相互關聯,進而形成高效的產出。在這樣的網路中,資本回報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因為每家公司都將資本投入到自己高回報率的核心業務中,而那些低迴報率的輔助業務,則佔用很少的投資,或被剔除到業務範圍之外。這是一種最有效率的經濟系統。
毋庸置疑,這種新的經濟形態更多是觀念上而非現實的,但是,我們現在就可以為之付出努力,並創造出超額的股東權益。同時,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將業務分散到全球各地,並協同其他國家的人民一起共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繁榮,或許,真的能讓我們的世界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