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4 頁)
多的中產階級消費品的推廣工具,因此時尚要普及讀者,就等於普及了時尚商品。
時裝、化妝品、首飾、服裝配件(比如圍巾、錢包、太陽鏡、皮帶、手袋、名片夾之類),繼而發展到家居用品、室內裝飾、汽車、遊艇、保健用品、生活方式、旅遊、酒店、餐廳、美食、名酒等,都成了時尚內容。
時尚時代 第一部分(16)
市場大了,對雜誌、電視來說,時尚品的廣告是第一大的廣告來源。
因此,其他印刷媒體也介入時尚媒體,不但時尚雜誌介紹時尚,就是一般雜誌也有時尚專欄、專輯,甚至報紙也開闢了時尚專欄。
時尚業的歷史才一百年,從極少數最富裕的女性市場,擴充套件到大多數職業人士、白領階層、中產階級的消費品,廣告則是鋪天蓋地。
時尚一直是針對女性為主的,大家有個觀念:男人的衣服、皮鞋老是一個樣子,西裝變化小,加上剪裁款式迴圈,因此無須時尚。
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男性職業階層對時尚品牌開始有特別強烈的追求。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男性時尚雜誌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普及的。
男性時尚雜誌的普及比女性的晚了半個世紀,並且在規模上依然無法和女性的相比。
因為市場的普及化、白領對於時尚的追求,導致好多原來僅僅設計高階時裝(hautecouture)的設計師、生產高階時裝的企業開始採用高階時裝的一些意念,生產批次成衣。
從高階時裝到成衣的轉化,是依託時尚媒體完成的。
沒有媒體的普及,一般中產收入的白領是不會想到消費成衣化的高階時裝的。
在這個從hautecouture向readytowear的轉化過程中,催化劑就是時尚媒體。
這個轉化有正負面的效果:正面影響是極大地刺激了時尚產業的發展,規模越來越龐大了;而負面影響就是高階時裝市場被大量類高階時裝化的成衣衝擊,壓縮得越來越小了。
我在十年前寫《世界時裝史》的時候,查當時高階時裝的消費者規模,是6000人。
到今年再查,是1500人,全球只有1000多人穿真正意義上的高階時裝(hautecouture)。
這麼點點人啊!就是時裝再昂貴,這點點消費者何以能夠支撐如此龐大的產業呢?這種情況自然壓抑了這個本來就很小的市場。
縱觀奢侈品的產量,越來越低,自然價格就越來越高。
如名牌跑車“帕格尼”
(Pagani)年產量僅僅20輛,布加迪(Bugatti)威龍年產量也就只有50臺,古巴雪茄煙科西巴(Cohiba)2000年發行的限量版僅僅30盒,這種情況造成真正的奢侈品牌和一般的時尚品牌脫離的趨勢,想兩者兼顧越來越難了。
而作為宣傳奢侈品和時尚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