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性感暴露是小女孩兒的事情,成熟富裕的職業女性不希望自己被視為一個醜聞纏身的女孩兒。
優雅的古典風貌和低調的自然主義復歸,無論男裝女裝都有一種來自歐洲歷史的氣息,中國人很快接受了這股歐式復古風,而且還覺得更有新鮮感。
那時的優雅淑女造型和紳士派頭成為席捲全球的時尚旋風。
不得不提的就是品牌戰略的節節勝利了。
我寫的《世界時裝史》出版之際,裡面提到的時裝品牌、時裝設計大師還僅僅是紙面上的東西,好多人從來沒有聽過、見過,更毋論穿用他們的設計。
而今天,則都一一成了現實的消費物件。
我認識的一個房地產公司老總,和夫人從上海去東南亞什麼地方度假,託運了很驚人的十幾個箱子。
再看看,裡面都是LV的,並且絕對是正品,這和我在20世紀80年代在東京、在漢城、在臺北、在香港機場上看
到的富人出行完全一樣。
在這方面,中國大陸的進步確實飛快。
《時尚》雜誌經歷了我上面提到的整個過程。
所以說,如果要了解中國時尚的發展,要印證我的說法,可以從第一期的《時尚》雜誌看起,順著看,在你面前開啟的就是一部中國15年的時尚發展史了。
120FASHIONMEDIAAND時尚媒體和時尚產業
時尚圈中,核心的是時尚媒體,而不是時尚生產商。
為什麼在眾多的產品之中,單挑這個品牌說時尚,這是宣傳的力量。
如果說早期的時尚業還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我們說的“口碑”的力量,那麼現在如果靠“口碑”來做時尚,肯定是沒戲唱的。
因此,談時尚,非得談媒體。
時尚業和時尚媒體是一對相互依存的孿生姊妹,時尚產品公司需要時尚媒體的造勢和宣傳,而時尚媒體則需要時尚企業的廣告和贊助,有點好像西方的贊助人和政治家一樣。
我自己訂了好幾份美國的時尚類雜誌,倒不是我自己多麼喜好時尚,我大概已經過了這個可能喜歡的年齡了,主要是工作關係,不得不瞭解它們,特別看每期的專輯,還有大牌時尚評論家的專欄文摘。
剛剛到的《Vogue》,厚厚一大本,裡面還夾帶了好多廣告冊頁,要在裡面找文章看,還不容易。
模特漂亮、攝影精緻、風格獨特的照片鋪天蓋地,其實都是廣告頁。
文字夾在龐大的廣告之中,要找出來看,並且往往不連貫編排,看一段,就跳到後面幾頁中縫去了,看完一篇文章,很吃力。
而這些時尚刊物的廣告頁基本就是一個國際時尚業頂級品牌的巡禮。
我看了一下,刊登整頁廣告的有名牌手錶卡地亞(Cartier),加拿大的伯茲(Birds),瑞士的百年齡(Breitling),雷蒙威爾(RaymondWeil),時裝和時尚用品阿瑪尼(GiorgioArmani),寶姿國際(Ports),克羅艾(Chloe),路易威登(LouisVuitton),鱷魚(Lacoste),迪賽(Diesel),古奇(Gucci),普拉達(Prada),寶緹嘉(BottegaVeneta),愛馬仕(Hermes),科爾哈爾(ColeHaar),芬迪(Fendi),布里奧尼(Brioni),尼曼馬庫斯(NeimanMarcus),託茲(Tod’s),華倫丁諾(Valentino),艾利塔哈里(ElieTahari),卡瓦利(Cavalli);布里佐(Brizo),朗文(Lanvin),拉克拉西亞(LaCrasia),紀梵希(Givenchy),伊夫聖羅蘭(YvensSaintLaurent),範思哲(Versace),迪奧(Dior);多思加巴納(Dolce·Gabbana),斯提拉·麥卡尼(StellaMcCartney),香奈爾(Channel),哈里資源(HalleyResources),克里斯提安·魯伯丁(ChristianLouboutin),多納卡蘭(DonnaKaran),波士(Boss)等等;首飾品牌布加利(Bulgari),克懷特(Kwiat),迪·莫多羅(DiModolo),傑尼亞(ErmenegildoZegna),羅伯託·科因斯(RobertoCoin),蒂芙尼(Tiffany),萊伯(Leiber),瑞士水晶公司施華洛世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