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一中國當作自己的政治使命,雖然他沒有完成統一的任務,但是他結束了漢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豪族混戰局面,並且從中國的西北邊疆排除了遊牧種族的威脅,保衛了黃河平原的城市和農村,恢復了黃河南北的封建秩序,替後來的西晉統一,鋪平了道路。
郭沫若亦說:
關於曹操的東征烏桓,還有最值得注意的後果是:他把三郡烏桓平定了,而烏桓的其他部落的侯王大人卻對他心悅誠服,服從他的指揮。烏桓的騎兵,在曹操麾下成為了“天下名騎”。在種族之間發生戰爭,而能夠收到這樣的效果,是很不容易的事。
贖救流落千里的故人之女
曹操自匈奴人的手裡救回漢末女詩人蔡文姬的事,比較少人提及。文學家郭沫若特別欣賞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認為是一首自屈原的《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他還認為杜甫的《同谷七歌》和它比較起來,無論在量上或質上都有小巫見大巫的感覺。
蔡邕像
曹操這件大快人心的事,原委須從她的父親蔡邕談起。蔡邕是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和曹操是朋友。蔡邕,字伯喈,陳留郡(今河南陳留縣)人。漢靈帝時,著名的“熹平經文”就是出於他的手筆。他雖在建寧三年(170)官拜郎中,校書東觀,復遷議郎,奏請訂正五經文字。但因痛陳得失,得罪小人,招致誣陷而鋃鐺入獄。後逢大赦,不敢回鄉,流亡到江蘇。董卓掌權後,極重蔡邕之名,拜左中郎將,並隨獻帝遷往長安,封高陽鄉侯。後來,董卓為王允所誅,蔡邕對著王允悼念董卓,引起王允的不悅,將他治罪。蔡邕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
蔡邕死後,遺有一女,名琰,字文姬,文學頗有其父之風。最初嫁給衛氏,夫死無子。董卓亂政時,她沒有隨著父親到長安,仍住陳留。當曹操等人興兵###董卓之際,董卓曾派李傕、郭汜擊破河南,並騷擾陳留一帶。李、郭軍中的胡人殺男掠女,也同時俘虜了蔡文姬。文姬被虜後,落入南匈奴,為左賢王所納,生有二子,在南匈奴居留了12年之久。
曹操與蔡邕為友,建安十二年(207)因念起文姬羈留匈奴未還,於是特派使者以金璧將文姬贖回。她回來之後又嫁陳留董祀。後夫董祀犯法當死,文姬向曹操請罪,曹操終因憐憫她而赦免董祀,還讓她抄呈蔡邕遺著。曹操不但在朋友死後贖回他的女兒,而且對古籍的維護亦有貢獻。
唐李頎在《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中對此有概括: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是奸是雄世人論:曹操(4)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
一口黑鍋,一張白臉
儘管曹操是這樣的偉大,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卻無中生有地醜化他,讓他背了歷史的黑鍋將近一千年。歷代戲劇家也在他的臉上塗上白粉,把他打入十八層地獄。他們所根據的就是曹操殺呂伯奢全家這一件惡名昭著的壞事,也就是京戲上所演的《捉放曹》。其實,這個事件在《三國志》的三個註解中,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可以用來推翻《三國演義》渲染曹操所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而把呂伯奢全家殺光一事。在此把這三說節錄如下:
王沉的《魏書》記載:
太祖(指曹操)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郭頒的《世語》記載:
太祖過伯奢。伯奢不在,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孫盛的《雜記》記載: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王沉所說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搶劫曹操的馬匹衣物,被曹操殺了幾個人;這一說對曹操最有利,但羅貫中偏偏不用。郭頒所說呂伯奢不在,五個兒子在家招待,曹操疑心他們謀害,夜殺一家八口逃走;郭頒的《世語》及另一本《曹瞞傳》皆出自曹魏敵國吳蜀人士之手,所以下筆之處不免有偏頗。至於孫盛所說曹操聽見呂家吃飯碟盤響聲,以為要暗害他,就殺人逃走,還自言自語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其實孫盛的話就有漏洞,人都殺光了,自言自語的兩句話是誰聽見的?
類此這種歪曲史實、顛倒是非的記載,在《三國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