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之才;林則徐則答以除非國有大事,老夫焉有重出之日?雖為輕輕的一句話,卻成為重言。
原來,廣西省“上帝會”會眾叛亂,首謀洪秀全起兵,是太平天國之亂的開始。當時,由於交通不便,通訊不快,情報的傳遞既非迅速又非正確,再加地方上的叛亂,有損地方官治績,便儘量壓抑情報的流傳。情報最終被公開出來,卻是由於當地豪強的上京訴苦,因他們的利益受到重大的損害,懇求當局採取強硬措施。
永遠的反煙英雄林則徐(3)
清廷第一步的做法,便是改派湖南提督向榮為廣西提督,並命雲南提督張必祿從旁救援。但亂情不但未受到抑止,反而蔓延得更廣。這時,咸豐皇帝便下詔徵召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一方面念其鴉片戰爭時的表現果敢,一方面是往返時間的方便,因福建距離廣西較近,林則徐由福建趕往處理就比其他人事半功倍。就這樣,六十六歲的林則徐,在國家有事之秋,相距十年又拜任為欽差大臣,鎮壓太平天國之亂。
當時傳進林則徐耳中的廣西太平天國大亂的訊息,僅是廣西的當地人和客家人之間的抗爭。他以為這次老驥伏櫪,應該像處理陝甘總督任內的番案和雲貴總督任內的漢回沖突事件一樣,並沒有把它看得很重大。他帶著犯有疝氣和痔瘻的病身,在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離開福州城,走馬上任。林則徐等關於虎門銷煙的奏摺十月十九日(陽曆11月22日)在赴任途中,剛到抵廣東潮州府晉寧縣,即下赤痢,吐瀉不止,一命嗚呼。六十六歲的病老經不起旅途勞頓,才造成這場悲劇。普寧民眾為這位鴉片戰爭英雄之死備加痛悼。曾全市罷業舉哀,為他穿喪服燒香哀悼的幾近萬人。
林則徐的突然死去,為他儲存了民族英雄的英名。如果晚死幾年,他將玷汙太平天國革命的血跡,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一樣,揹負遺臭萬年的惡名。太平天國革命是農民起義運動,是打倒異族統治的民族運動,參加鎮壓的一方,便成為反動的封建王朝的幫兇。我們認為林則徐是誤信廣西之亂乃為土客之間的當地人衝突,如認清此為反清的大規模民族起義,他是否會從容上任,銜命鎮壓,則不得而知。
英人林洛列(Lindley)著有《太平天國》一書,指出林則徐曾收到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勸降書,因反應激烈,生病致死;這樣說,林則徐是拒絕投降,出而鎮壓。但此說純屬惡意中傷,因為林則徐接受欽差大臣的欽命是在十月間,死在十月十九日的赴任途中;而洪秀全的金田起兵,是在十二月十日,這一天正是洪秀全的三十八歲生日,自封為天王。從時間上來說,太平軍的起義是在林則徐死後,怎麼可以胡言亂語林則徐曾接受洪秀全的勸降書呢?
與太平軍的微妙關係
太平天國有十五年的命脈,其時清廷雖已漸走下坡,但仍保持相當的權威。太平天國之亂和當時各地的農民起義不可同日而語,其能建立偉業,完全出於開始幾年的滿帆風順,風捲雲湧。在他們起兵當初若能受當頭棒喝,徹底剿平,也就不會帶來清廷十五年之久的煩惱。這有幾件湊巧的偶然事故,給太平天國帶來好運。接連三次派往鎮壓的最高責任者相繼死亡是第一樁:最初是林則徐之死,繼而支援鎮壓的雲貴提督張必祿的病死,林則徐的後任兩江總督李星沅,又在到任之後死在廣西武宣。
林則徐之死,可說是清廷的一大痛恨事。從他虎門拒英的英雄事蹟來看,他是一位團結內部的天才大政治家,依照當時清朝的規矩,能把周圍的官僚團結起來,一絲不亂地協力抗英,的確是非有一股號召力難以成事。
清朝的規矩,亦即清廷對待高階官僚的方式,採取“互相監視”的制度。清朝是滿族入關統治中國的,所以在中央政府方面,相當於各省大臣的尚書,各以滿人和漢人二人任命之。同一行政事務的長官,分屬二人管理,就是採用互相督管的政策。次長級的侍郎,也分左侍郎和右侍郎,當然又是滿漢各二人任命之。等於說同一部有兩位部長和四位次長。曾國藩在鎮壓太平軍之前,就擔任過禮部右侍郎,也就是說除他之外,尚有一個漢人侍郎和二個滿人侍郎。這是中央政府體制中的滿漢互相監視的制度。
地方政府也是一樣。太平天國起兵前,廣東巡撫(省長)是葉名琛,廣西巡撫是鄭祖琛,而管轄廣東和廣西的尚有兩廣總督,當時是徐廣縉。這不是說巡撫之上有總督,而是說他們是對等的關係,互相“會同”處理地方政務。十年前鴉片戰爭即將爆發時,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遣赴廣東,當時的兩廣總督是鄧廷楨,廣東巡撫是怡良(滿人),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