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指投資者將資金全部買入了股票,而手中已無現金。'2。股市呈現明顯的波動週期,下跌週期中,90%以上的股票沒有獲利的機會(到目前為止,我國仍未實行做空機制)。可不少股民就是不信這個邪,看著盤面上,一有飄紅的股票就手癢,總抱著僥倖心理,以為自己也可以買到逆勢走強的股票,天天滿倉。本想提高資金利用率,可往往一買就套。絕大多數投資人在股票市場上失敗的原因,往往是下手過重,或曰“交易過量”。他們往往期盼一夜暴富。在這種巨大利潤的遣使下往往鋌而走險,他們會忽略相對應的巨大風險。
最後,還有一種表現就是我們常看到的“賺小錢賠大錢”的現象。大多數投資人由於貪慾遣使,當賺了錢時,覺得“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急於獲利了結。而當賠了錢時,又死不認賬,企圖扳回平手,而導致越輸越大。有經驗的投資家都知道,在輸的時候戒貪難,而在贏的時候戒貪,更是難上加難。有人甚至認為,在贏的時候,不能戒除貪慾,是獲得巨大成功的最後障礙。要有正確的風險管理,前提是戒貪。但戒貪實在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恐懼魔咒:“天哪,還要跌多少”
一輪熊市下來,股民們個個都傷痕累累。等股價跌到地板價了,這時有很多人實在受不了折磨,加上家人的埋怨、生活的負擔,終於忍不住“殺出”了。這種“怕”的心情,會持續影響很多年。當然散戶如果不割肉' 1 割肉:在買入股票後,股價下跌,投資者為避免損失擴大而低價(賠本)賣出股票的行為。'1,機構就拿不到足夠的籌碼,籌碼不夠,自然就不會去拉昇,股價也就漲不上去。只有等散戶們割了肉,等機構們吃飽喝足了,那麼離第二次行情發動就不遠了。
其實,經驗豐富的投資家也有“怕”,只是他們的“怕”和普通投資人正好相反。投資家“怕”市場,但不怕自己。他們對市場十分“敬畏”,但對自己卻十分自信。普通股民正好相反,普通股民對市場毫無畏懼,因此往往在最高點買進,而在最低點賣出。但是他們也有怕,那就是怕自己。在市場一漲再漲達到接近最高點時,他們怕自己誤了班車,而不怕市場已經十分脆弱;而在市場一跌再跌,接近最低點時,他們怕世界末日到來,急於抽身逃跑。
所以,成功投資家的貪和怕,只不過和普通投資人正好相反。投資家是在普通股民貪的時候怕,而在普通股民怕的時候貪。普通股民的“怕”,還表現在投資決策時,既猶豫不決又容易衝動。普通股民的“怕”,是非常容易相互感染的,從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群體性。當人們的情緒相互感染時,理智便不復存在。
道理雖然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難。因為它要求一個人能脫胎換骨地改造自己。就好像戒菸、減肥,其實方法都不復雜,但是又有幾個人能持之以恆堅持到底呢?一個人如果心理素質不好,則往往會偏離正確的市場分析方法,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分析,也常常會背離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所以一句話,要想戰勝對手,就要先戰勝自己。不能戰勝自我的人,絕不可能在投資市場取得最後的成功。
txt小說上傳分享
2。5 糾正心理偏差的訓練過程(1)
從一個投資的門外漢到逐步摸索、磨練,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必須經歷系統的學習、經驗教訓的總結、心理內部長期鬥爭後,才能形成穩健、樂觀、自信、戒驕戒躁不貪的心態,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至高境界。這一過程可劃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金錢的損失及精神上的痛苦煎熬)。
大部分成功人士,都付出了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資金損失,而承受的精神上的壓力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部分人士還曾出現過以自殺來尋求解脫的現象。這一過程一般須有幾年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也就是說,一個投資者從零到成功(是指能夠長期立於不敗之地),需要較長的時間(國外許許多多的成名大師,包括江恩等人一般都是用了十年的時間)。本節所指,糾正心理偏差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但也決非不可為。一個立志投身股市,有一番作為抱負的人,相信一定能過這道關。
第一回:初學股票,誤打誤撞聽天由命
投資者最初踏入證券市場時,啥都新鮮,看著這,摸著那,多以“小學生的身份”勤奮學習,透過專業書、報刊、網際網路、電視,以及周圍的朋友、專業人士的講解,來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在股票操作上,自己很少有主見,所買股票一般都是電視上股評人士推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