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幻想光環:“總感覺股價還會上漲”
人的本性存在一種傾向,只願意相信自己潛意識中願意相信的事,而不願意相信真實世界所發生的事;只願意聽到自己潛意識中感到舒服的話,而不是真實的但逆耳的話。投資決策過程,經常就是一個選擇過程。投資人從自己的利害得失出發,只關注對自己有利的訊息,往往對市場走勢有一種主觀上的期盼,致使投資人不能客觀地對市場進行觀察。
輸了不認賠,甚至還要加碼,不及時止損。很多人不是不懂這個道理,就是心太軟,下不了手。炒股絕對要有止損點,因為你絕不可能知道這隻股票會跌多深。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不少投資人在明知道已經做錯了以後,還不願認錯,這些人犯的錯誤就是不尊重市場。市場是客觀的,當一個人輸了的時候,就是市場明確告訴你犯了錯誤的時候。
不相信自己,卻輕信別人。不少散戶透過學習,掌握了很多分析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的分析水平。可當自己精心研究看中一隻股票準備買進時,只要聽旁邊的股民隨便說說“這隻股票不好,不如XX有題材……”,立即放棄買入改買XX股,而當自己選的股漲起來時,卻只有後悔的份。
預測迷局:“你掐準了告訴我”
投資者也好,投機客也罷,似乎都更關心預測。預測,幾乎是人類千百年來的情結。它包含著人類對未來的渴知、對命運的膜拜、對不可知的恐懼。如果真正能預測未來,在多數人眼中那一定是接近“神”的境界了。但很多年來,所謂“極為精準的預測”,總是以傳奇、故事,或者極其隱秘晦澀的方式在我們之間傳播。
預測,也總是因為其伴隨而來的各種神秘技術而披上神秘外衣。古時有龜甲佔、草卜、奇門、術數,現代有模擬、混沌、模糊和超級計算機。中國有易經紫葳鬥術,西方也不乏星佔之法。從李天罡的《推背圖》、劉伯溫的《燒餅歌》,到現在的混沌預測、全息預測等專業科學預測體系,無不體現了人類源自基因深處的、對未來的孜孜渴求。由於股市是一個巨大的博弈場所,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而過分迷信“預測”,會掉進一個思維誤區(見第5章)。
惰性困惑:“炒股幹嗎這麼麻煩”
幾乎人人心裡都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絕大多數人,還是願意獲得免費的午餐。於是,他們就不能從心裡真正面對並回答這個問題:股市投資究竟是一項事業,還是一種賭博?多數人是把它看成一種賭博,儘管絕不會在嘴上承認這一點。那麼再問:如果你把股市投資看成是一項事業,那麼你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做投資前的準備工作?試想,如果一個人想當數學家、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師或者醫生、律師等,他們第一要做的事,一定是去上學,以獲取最必要的基礎知識。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2。4 投資者普遍有心理偏差(2)
股市投資比上述各項專業難度更高,因為潛在的高回報率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可是,又有多少人付出了比其他那些專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投資市場的學問?為數不少的人,不願意做功課,卻總是不時想從朋友處、證券商處,或其他各種渠道打聽所謂的內部訊息,或者十分注意報紙的所謂股評、推薦。這些訊息往往都是免費的,而免費的資訊往往都是靠不住的。
況且,市場上任何資訊都有其目的。很多股民熱衷於打聽相互對股市的看法,或者所謂專家對股市的看法,其實是無益的。總之,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心態有多種,甚至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不願付出艱苦的勞動,是不可能長期從市場上得到想要的回報的。
貪念怪圈:“咱來就是要賺錢的”
人人都知道貪不是好事,可是絕大多數人,由於人性本身的弱點,戒不了貪慾,每每總想追求利潤最大化。主要表現在以下4方面。
首先,本來透過基本面、技術面已經選了一隻好股票,走勢也可以,只是漲得慢些便耐不住性子,透過打聽訊息想抓只熱門股先做一下短差,再揀回原來的股票,結果往往是左右挨耳光,這邊套牢,那邊踏空' 1 踏空:投資者因看淡後市,賣股票後,該股價卻一路上揚,或未能及時買入,因而未能賺得利潤。'1。
其次,很多人都認識到高拋低吸、滾動操作可獲得較大的利潤,也決心這麼做。可一年下來,卻沒滾動起來,原因就是丟擲後,沒有耐心等其回落,經不住誘惑,又想先去抓一下別的熱點做短差,結果適得其反。
再次,一年到頭總是滿倉' 2 滿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