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前夕,梁實秋匆忙告別父母,簡單交代了一下家事,念及前途渺茫,梁實秋還立下了一份遺囑。對於為什麼要離開北京以及此後自己的打算,後來梁實秋回憶說:“我們(梁實秋、羅隆基等人)願意共赴國難。離開北平的時候我是寫下遺囑才走的,因為我不知道我此後的命運如何。我將盡我一份力量為國家做一點事。”
平津火車開通後,梁實秋和葉公超等友人乘第一班火車逃離北平前往天津。戰亂中臨別,內心自是悲苦異常,但梁夫人程季淑卻強忍悲傷,在自己丈夫離家之時沒有表現出一點兒女態,她把梁實秋送到家門口,互道珍重。此時離別,卻類永訣。梁實秋的女兒梁文茜曾從一個“不太懂事”的孩子的角度回憶這次生離死別的情形,別有一番意味:“七七事變,盧溝橋一聲炮響抗日戰爭開始,爸爸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一介書生意想投筆從戎。深夜和媽媽長談計議,如何安排好我們三個孩子的生活,爸爸打算到後方參加抗日工作。我記得那是一個不眠之夜,我縮在被窩裡偷聽爸爸和媽媽說話,那時我將十歲,不太懂事,但是他們那副嚴肅的神情和低聲滔滔不絕的商量事情,我心裡也預感將要有什麼大事發生。是的,果然不久爸爸就一個人毅然決然地走了。媽媽沒有哭,但很緊張,我問媽媽‘爸爸幹嗎去’?媽媽小聲告訴我說‘打日本’。”
到達天津後,梁實秋寓居在時任《益世報》總編輯的清華同學羅隆基家中。兩人時刻關注著中日戰爭的形勢,梁實秋日後回憶兩個“書呆子”在那些日子裡的表現說:“努生(按即羅隆基)有一幅詳細的大地圖,他用大頭針和紙片製作好多面小旗,白的代表日寇,紅的代表我軍,我們每天晚上一面聽無線電廣播,一而按照當時戰況將紅旗白旗插在地圖上面。令人喪氣的是津浦線上白旗咄咄逼人,紅旗步步後退。我們緊張極了,乾著急。”戰爭形勢嚴峻,兩個“書呆子”面對“圖戰”,唯有相與扼腕,低首嘆息。
寓居天津不久,外面傳來訊息,《益世報》經理在赴義大利租界途中被日軍捕殺。梁實秋等意識到天津也極其危險,不可久留,於是決定轉道濟南奔赴南京。在濟南車站,梁實秋遇到數以千計從青島徒步而來的青年學生,其中就有梁實秋從前的一位女學生。兩人之間的一番對話很生動地描繪出了梁實秋此時的心理狀態:“老師到哪裡去?”“到南京去。”“去做什麼?”“赴國難,投效政府,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師母呢?”“我顧不得她,留在北平家裡。”雖然這只不過是一段非常小的插曲,但梁實秋卻記憶深刻,歷久彌新。這充分表明,這一段對話對梁實秋的心理衝擊是很大的,此時梁實秋的心理活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句“我顧不得她,留在北平家裡”其中包含了多少心酸和無奈啊!念及家中年邁的雙親,年幼的子女和與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恐怕梁實秋心頭也在暗自垂淚。梁實秋拋妻別雛的痛苦,我們從他後來的一段話中可以窺見一些蛛絲馬跡:“六年分別,相見之下驚喜不可名狀。……然而我們究竟團圓了。‘今夕何夕,見此粲者!’憑了這六年的苦難,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在喪亂之時,如果情況許可,夫妻兒女要守在一起,千萬不可分離。我們受了千辛萬苦,不願別人再嘗這個苦果。日後遇有機會我們常以此勸告我們的朋友。”但令人遺憾的是,“夫妻兒女要守在一起”的梁實秋卻又在他的後半生與他的一雙兒女分離,海峽兩岸,音訊全絕。每念及此,梁實秋怕也要感嘆造化弄人吧!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孩子,明天你吃的燒餅就是亡國奴的燒餅了”(2)
輾轉抵達南京之後,情況並不像梁實秋所預期的那樣樂觀,戰爭中的南京一切都顯得是那麼的混亂,梁實秋回憶說:“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敵機轟炸之下,人心浮動”。“各方面的情形很亂”。混亂中,南京政府對於梁實秋等知識分子如何安置遲遲沒有著落,他和羅隆基都油然產生出“報國有心投效無門之感”。在南京周旋了兩天,終於有了結果。梁實秋接到的命令是要他“急速離開南京,在長沙待命”。###還發給他二百元錢的旅費和“岳陽丸”頭等船票一張。在船上樑實秋邂逅葉公超、張彭春等人,他在船上看到的景象是“傷兵難民擠得船上甲板水洩不通”,面對此情此景,梁實秋的“精神陷入極度痛苦”。雖然梁實秋坐的是頭等艙,船上每日“開出三餐大菜”,但他卻難以下嚥,因為“國難日殷,再看著船上滿坑滿谷的難民,如何能夠下嚥”。此時梁實秋的痛苦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既有國破之痛,也有報國無門之慨。三天後,“岳陽丸”到達岳陽,洞庭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