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再回來了。你去陝北,我們雖然相隔遙遠了,但後會有期。”
“傷心最怕讀懷沙,國土今成待剖瓜。不欲投書吊湘水,且將南下拜紅花。”郭沫若懷著這樣的心情抵達長沙。在長沙,郭沫若見到了許多十幾年未見的文友,如主辦《抗戰日報》的田漢、廖沫沙,音樂家張曙等。郭沫若也坦誠告訴朋友們自己來長沙的緣由,並說:“我是避難來的,我不想進政治部,仍打算到南洋募款來幹文化工作。”郭沫若在長沙顯得很悠閒。他看望了由延安回長沙的徐特立,見了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出席長沙文化界開的歡迎會,應邀作演講,聽湘戲,進咖啡館,遊嶽麓山,憑弔黃興墓、蔡鍔墓、屈子廟、賈誼祠……但郭沫若表面的悠閒仍掩飾不住他內心的焦慮。在一次宴請田漢等好友的聚會中,郭沫若開懷暢飲,於酒醉中,他指著男的罵“男政客”,指著女的罵“女政客”,最後還重重打了自己三記耳光,一迭聲罵自己也是“混賬的政客”。從這些小軼事中,我們大致可以想像郭沫若當時的心理狀態。
武漢方面不斷有函電來催促,有的是勸勉,有的是嚴詞責備,說他不該不辭而別。陳誠也數次電催郭沫若回武漢上任,並表示一切問題都可以面商。他特別強調:郭沫若回武漢,三廳才開始組建;若不回,三廳則虛懸以待。如果說陳誠的口吻還稍顯寬容的話,繼之黃琪翔的電報措詞則較為激烈,其中說:“你假如要再開玩笑那大家都不把你當成朋友了。將來的歷史也不會寬恕你的。”如此局面,令郭沫若進退兩難。郭沫若很清楚政治部的恢復在國民黨方面的真正用意,也很清楚他對共產黨的意義。他也完全可以想像出自己將成為國共兩黨微妙政治關係的一個註解和自身的政治符號意義。出任三廳廳長就意味著他要在兩個角色之間保持平衡,既要衝鋒陷陣,又要委曲求全。以郭沫若的個人經歷和氣質而言,他更願意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自由吶喊,單純而豪壯。儘管如此,但他又能做何種選擇呢?
時在武漢的周恩來,一方面電示田漢做郭沫若的工作,另一方面則繼續與國民黨上層交涉,爭取更加有利的條件。2月26日,於立群突然出現在郭沫若面前,她帶來了周恩來等人的親筆信,周恩來在信中明白告訴郭沫若:陳誠請他立刻回去,一切問題都可當面商量。但郭沫若仍在遲疑,他感慨萬分地說:“周公之請,理當奉行。但陳誠當家的政治部是去得的麼?那是地獄,壽昌!”田漢眼見郭沫若還在猶豫,便在一旁催促說:“國事如此,我不入地獄,又有誰入地獄呢?朋友們都在地獄門口等著,難道你一個人還要留在天堂裡嗎?”郭沫若終於下定了決心,明確表示了意見:“好吧,我們就去受罪吧。”田漢此刻掉頭對於立群開玩笑說:“不辱使命!畢竟還是女性的力量大,愛情的力量大啊!”臨行,郭沫若要求田漢與他一同回武漢到三廳工作,田漢一口應允。幾天後,郭沫若結束了在長沙的避居生活,和於立群攜手踏上了回武漢的列車,同行的還有田漢、張曙等。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把我們的精神武裝起來”(3)
國民政府文化工作委員會成員合影。
中坐者右起:郭沫若、翦伯贊、杜國庠
由於郭沫若出面主持工作,團結了思想界、文藝界、學術界著名人士的三廳於4月1日正式成立,各種人才,濟濟一堂。三廳的組成人員差不多均為專家教授、社會名流、文化人士。其中包括徐壽軒、張志讓、洪深、鄭用之、董維健、馮乃超、杜國庠、傅抱石、史東山、應衛雲、馬彥祥、冼星海、張光年、張曙等。這些社會名流在很短的時間內,都集結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之下,時謂“名流內閣”,稱極盛焉。三廳的這種陣容也令陳誠大為驚訝,他沒想到郭沫若和三廳會有如此感召力,三廳的“名流內閣”也因此名揚一時。此處我們要談及,徐悲鴻原為擬議中的第三科科長。徐悲鴻為此亦從重慶趕到武漢。但他不知三廳的具體地點,結果到了政治部並見到了陳誠。郭沫若知道這件事趕到政治部時,見徐悲鴻臉色難看。徐對郭說不願意做官,並表示將即刻前往廣西。郭沫若再三挽留未果,此事一直令郭沫若很茫然。他後來說:“我猜想悲鴻可能是受到了侮辱,‘革命’衙門的氣事實上比封建衙門的還要難受。”與此相對應的是郭沫若對胡愈之的態度。胡愈之是三廳成員到任最遲的一位,當時他正在上海從事《魯迅全集》的出版工作。在郭沫若及武漢朋友的一再催促下,胡愈之在料理完出版事務後即匆匆趕到武漢。然而,出乎大家預料的是,他堅持不願出任五處處長。最後,用郭沫若的話說:“為了敦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