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至少保持相當的侵擾,一來二往,農業帝國不得不假意籠絡,加以吸收,當這批遊牧民對農業帝國有相當瞭解之後,等待到一個合適的機會,進入帝國的腹心,或者滅亡之,或者佔有之。劉淵的漢帝國和阿提拉帝國,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但是,南方的農業區並不適合放牧,匈奴人遊牧狩獵的生活,也就不能長久,如果不能融入農業社會中,成為其中一員的話,就無法在此安居,因
()好看的txt電子書
為農業的民族必然會為阻止農田成為牧場而奮鬥,而農業文明的先進性和巨大潛力,必將後來居上,擺平遊牧的匈奴人。所以定居了的、農業化的鮮卑人、法蘭克人成了漢帝國(劉淵建立的)、阿提拉帝國統治區的主人。而匈奴帝國,也隨之消散。
這就是競爭的鐵則:先進的農業文明必將戰勝落後的遊牧文明。
虹←橋←書←吧←WWW。HQDOOR。COM←
第29節:盛極一時……匈奴帝國(29)
2。匈奴帝國 700年:漫長的西征和動力
在歐亞大陸的舞臺上,匈奴帝國整整表演了 700年,它曾經上演了無數的悲劇和喜劇,帶來無數歡笑和淚水、甚至淋漓的鮮血,它有時粉墨登場,大出風頭,也有時退居幕後,跑跑龍套。公元 4世紀和公元 5世紀,它先在亞洲、後在歐洲,做了一生中最精彩的表演之後,終於匆匆謝幕了,此後再也不曾走到前臺,歐亞大陸的舞臺上,再也沒有了它的影子。
它的一生,雖然出演過無數次的戲劇,但是其中始終擅長的、也是最精彩的乃是西遊記。而且這一演就演了 500年。最早一次的表演,始於公元 51年,那一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款塞入朝,稱臣西漢,開始在西漢王朝的幫助下,不斷侵襲他的哥哥、北匈奴郅支單于。此後郅支單于為避開南匈奴的鋒芒,第一次把部族西遷。從這一年開始,不斷有匈奴人加入這遠征的隊伍,騎著駿馬,趕著牛羊,朝西而去,先是穿過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的狹長區域,然後沿著巴爾喀什湖的南端,再走過錫爾河水的北緣,貼著鹹海、裡海、黑海,渡過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直到歐洲最後一道屏障……多瑙河,這個時候,正是阿提拉王朝興起的時代,而〃上帝之鞭〃阿提拉則成為西征的最後一個也是最傑出的一個領袖。在一個古老的傳說中,阿提拉成為郅支單于的後裔,因為他繼承了郅支單于西征的遺志,並把它發揮到極致。
然而,為什麼這場偉大的西征會開始?又為什麼一去 500年?到底是什麼動力在支撐著或者說驅使著匈奴人一路向西?
有人說,是秦始皇的萬里長城開啟了匈奴人的西征,並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這種說法,似乎有些道理。當萬里長城修建之前,匈奴人和他們的祖先們與南方的華夏族之間,似乎沒有什麼難以逾越的屏障,所以匈奴人的前身,或者說代稱〃獫狁〃,曾經多次離開北方的草原和大漠,深入到周王朝的腹心……今天的陝西一帶,大肆劫掠。《詩經》裡的名篇《采薇》,就講述了當時周人為抵抗獫狁、備嘗艱辛的故事。到了戰國七雄的年代,趙、秦兩國修築了長城,才稍稍緩解了匈奴南下的侵擾,直到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之後,匈奴
人南進的鐵蹄才放慢了腳步。匈奴人既然不能隨意南下,他們劫掠的本性又無法遏制,終於有一天,開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廣闊地帶。他們也許沒有什麼規劃,只是一路向西,當一處水草枯萎的時候,他們便遊走到另外一個地方。他們不願往東去,因為他們來自東方,東方有難以逾越的長城,縱使可以透過,也必然傷痕累累;他們也不能往南去,南邊總是一連串的湖泊;他們更不能到北方去,北方的嚴寒將會凍僵他們和他們的牛羊,所以,他們邊摸索邊行走,於是順利向西前行,直到漫長的多瑙河擋住他們的去路。不過,多瑙河總比不過萬里長城,匈奴人在流連徘徊之後,跟著手下敗將……阿蘭人和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開始與東西羅馬帝國……一個與中華帝國同樣強大的帝國,展開數十年的征戰,最後將不斷西移的營帳,緊緊地紮在匈牙利平原上,自此結束了西征。
這麼一看,匈奴人的這次遠征,似乎是件偶然的事情。來自蒙古高原的他們向南劫掠不遂的時候,開始選擇新的獵場,在漫無目的的尋找當中,他們來到了多瑙河畔,來到了歐洲,驅動他們不斷前行的,唯一可以確定的,似乎是他們不斷遷徙、不斷劫掠的天性。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呢?
這漫長的遠征果然只是漫無目的的遷徙嗎?到底是什麼力量左右其中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