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2/4 頁)
日,濠州知府蔣今部忽聞此事,大怒,便差急腳王真持文書赴縣問其事因。王真到縣,將文書進呈。拯見後喝問:“王真,你急急回府去,待我自有區處。”
王真遂問拯覓些盤纏回去。拯大怒,不允其情。王真自忖上官差遣,高聲大罵:“知縣全不識禮法,如何敢擅自斷大罪殺人?”拯怒愈甚,喚過只候人,將王真勘責十三杖,押出縣門。
真遂回府哭告蔣知州被包知縣所責之由。知州大怒雲:“彼只一縣令,敢如此放肆自專朝廷法令耶?”道未畢,忽有一吏通報,淮南張轉運現到城裡,知州即忙前去迎接到司,便申告包知縣擅自斷死李吉事因:“昨差王真赴縣問罪,又被知縣勘杖十三。”轉運問此事大怒,與知州別後,便去定遠縣理問事因,才入縣東門,拯與諸吏來館驛迎接。轉運見拯來,大怒,便將李吉事問拯。拯答曰:“李吉打死人命,理合死罪,知縣斬首號令以禁後來。”張轉運愈怒,令從人以石磨壓拯身上,令其招罪。拯被苦楚太甚,轉運又見憐之,恕他起來令歸。且看那一回公案,下節便見。
…
第八十一回 斷劾張轉運之罪
斷雲:
一封疏入君王奏,轉使贓行罷職歸。
正直為人持國法,包公才幹更惟誰?
話說包拯得脫身而回,遂與少府主簿一官密謀此事,便差弓手二百人,令去北門藏伏,候轉運過時,見有行李扛箱之類,即群起而奪之。弓手領諾而去。良久,轉運果有行李盈途而來,諸卒皆奪之,回見拯。拯開其行李,但見金帛無數,盡是贓物,即大罵雲:“公為轉運,巡行州縣,反受官員財物,當奏之朝廷。”轉運聞而甚恐,力懇之,不從。拯遂前往東京,迤邐行到帝城,乃擊鼓。朝門外監鼓郎官備問事因,拯具以張運使之事告之。郎官遂接之,便見天子。拯山呼殿下奏之。上因覽奏大怒,即罷張轉運之職,仍前發放為民。
…
第八十二回 劾兒子為官之虐
斷雲:
家法尤嚴王法重,忍叫其子虐良民?
離任歸來多寶物,包公怒奏不容情。
話說仁宗因貶黜了張轉運,甚喜拯之梗直敢言,遂擢為直諫大夫。其子包秀,年方十六,乃敕授為揚州天長縣知縣,即去赴任。不想包秀為官愛財貪贓,及任滿,多獲寶貨而歸。
一日,拯公事餘,忽有一吏通報:“天長縣知縣任滿已回。”拯聞兒歸,甚喜。及見行李數擔,開視金寶無數,拯核計二年俸錢資財,猶餘一千貫。拯大怒,奏之朝廷:“臣有小兒為天長縣知縣,任滿已回,檢點行李物色,除俸錢猶餘一千貫,今貪財虐民,所合自劾。”天子覽奏雲:“卿於子既無隱,可謂剛直,今依舊授卿子以官職,令其改過自新。”拯又奏:“臣蒙陛下擢為直諫之職,子有罪過,即父之罪也。臣子罷職則幸矣,朝廷豈宜復與之官哉?況臣自合貶謫,臣決不敢為直諫矣,乞另受他職,容臣報過。”上乃允奏,敕令為定州太守。
拯謝恩,即日辭帝。臨任之後,政事條理,民懷其德。後因與朝官不協,遂乃匿其政績不報。忽一日聞謠言朝廷要來提之,拯乃棄了官職,隱居東京修行。且看後來因甚復取用,下回公察便見。
…
第八十三回 判張妃國法失儀
斷雲:
受任臨行邦憲重,御街奪駕禮儀刑。
朝廷臣宰雖能隱,鐵面包公豈順情?
話說仁宗一日設朝,文武山呼畢,閣門大使奏:“午門有眾耆老要見陛下說民情。”帝召一年老者,各拜於殿階之下。
仁宗問老人陳說甚事,老人奏曰:“臣等是陳州西華縣人,今因陳州三縣連年荒旱,五穀絕收,黎民飢死無數,乞陛下憐而賑濟之,則百姓得安,盜賊不起矣。”仁宗聞奏,乃雲:“朕已知此事,預差趙皇親發十萬錢糧賑濟陳州三縣饑民去了,如何又來告貧?”父老雲:“小民該死,只得直奏。趙皇親與監倉官侯文異、封庫官馬孔目、管庫官楊得昭三人同作弊,三十貫錢只糴一斗米,有二分是稻糠,不堪充食。有錢之家尚可,無錢之家死於道路,不忍以視。”上聽罷色不悅,曰:“朕以國戚為心腹,誰想有如此之罔法耶?”乃賞眾耆令退,與群臣商議,問:“誰可往陳州賑濟饑民,代朕分憂?”
忽班部中青州王相公名誠的出奏雲:“欲救陳州三縣之民,除是包文拯可去,其餘者去,民不受惠。”上曰:“文拯名聲,朕素知之,今現任何官?”誠奏曰:“此人近除定州太守,為因梗直,與在朝官員不相和睦,臣聞其棄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