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及圖形、算學、詞句、文字、想像力和社會知識、品行道德等方面,測驗被試者的興趣、觀察力和思想與動作的協調性,形式分個人測驗和團體測驗,其中23種直接採用了國外的測驗內容,12種為根據中國學生特點自創。書中所列各種測驗曾在南京、蘇州、上海等地的幼稚園、小學、中學、師範學校中進行,得到南高師和東大同事楊賢江、吳夷則、朱浩然和時任南高師附小主任俞子夷的配合與幫助。受試者達1400餘人,自幼稚園起到高等小學,還包括部分初中生,年齡範圍由3歲起至20歲,男女各半。
1921年1月中華心理學會在南京成立,陳鶴琴被推舉為總務股主任。在此後十多年中,陳鶴琴一直作為成員參加這個很小的學術團體活動,他日後的許多親密朋友和同事,如劉湛恩、陳選善、高覺敷等也同為該會成員。
陳鶴琴的學生張宗麟記錄了當年南高師和東大舉辦入學考試時的情形:“預備!拿筆起來,頭抬起來,眼睛看著我……”
“做!快些做……”
這是一個炎熱的下午###鍾,在一片廣大的草地上,蓋著一座很大的蘆蓆棚子,棚子裡坐著一千二百幾十個投考的青年,每個青年右手拿著筆,左手捫著卷子,眼睛全望著講臺上的一位青年教授。全場肅靜到紙扇的聲音也沒有,只聽到這位青年教授解釋試題和發著命令:
“中國是###共和國,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在括弧裡加‘+’號。地球是月亮的衛星,這句話是錯的,那麼在括號里加‘…’號……大家懂得做嗎?……那麼聽我的命令,不可作假:預備——做——快些做!……”全場青年立即照著他的命令飛快地做著,這時候,全場只聽到鉛筆擦著紙面的聲音,比一所大育蠶室裡成千成萬蠶吃桑葉的聲音更清脆、更響亮。
約莫過了五分鐘,站在講臺上的青年教授突然又發命令:
“停!筆放下來,卷子捫起來。再聽我的解釋……”
青年教授把第二種試題解釋明白以後,接著又發命令:
“預備——做!”全場青年又依照著他的解釋急速地做去,又過了五分鐘,這位青年教授又發出“停!”的命令,接著第三種試題又開始,又經過一番解釋,又發出“預備——做!”的命令,全場又依照著命令去做。這樣足足做了二小時,做了五種試題,助考員收去試卷,全場青年從幾個出口依次出場。
這是二十年前南京高等師範和東南大學合併舉行入學考試中智力測驗的一課,是全部考試中最新奇而又最緊張的一課。
為著這樣新奇的考試科目,每個投考者對於這位青年教授也就留下了最深的印象。當時我對他的印象覺得很可敬愛:“皙白而紅潤的臉,留著短短的平頂發,短小而強壯的身材,輕快活潑的舉動,從不大聲呼喊的聲音,斬釘截鐵般的語調,態度雖然很嚴肅,但並不覺得可怕,也沒有道貌岸然的矜持與做作……”
這位青年教授,就是當時南高和東大的教務長陳鶴琴先生。《我的半生》序四,江西教育用品廠,1940年。自1921年12月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以來,對國內學校教育開展調查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在北京、德州、泰安、蘇州、杭州、廣州、漢口等大中城市陸續開展,各種測驗作為調查工作所使用的方法與依據,成為一時之風。
三 測驗運動(3)
主持團體測驗和個人測驗1922年3月,陳鶴琴代表中華教育改進社,負責指導無錫縣小學教員及第三師範學校學生組織測驗委員會,進行教育調查。調查事項包括:(1)教育測驗,考察教育之功效;(2)智力測驗,查驗兒童之智慧;(3)常識測驗,檢驗兒童之知識;(4)學務調查,考核教員、學生、裝置、學校行政種種。《陶行知全集》,第十二卷,第23頁,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8月間,中華教育改進社舉辦實施教育心理測驗講習會,由麥柯、查良釗、德爾曼、劉廷芳主講,男女學員295人,其中多為各省視學、教育局局長、學校校長和師範學院教育心理學教員。同年冬天,在查良釗、德爾曼、廖世承、陳鶴琴等人組織下,東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師生,在北京、天津、上海、長沙等22個城市和11個鄉鎮,對9萬多名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一年級學生進行調查,歷時三個月,確立了測驗作為科學手段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與地位。
在此期間,陳鶴琴曾打算出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三年前,他回國時,曾與郭秉文有約在先,三年後設法送自己去美國。為此,陳鶴琴向###和浙江省教育廳遞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