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規定整個學校系統採用美國“633制”,提出教育的“七項標準”,即:(1)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2)發揮平民教育精神;(3)謀個性之發展;(4)注意國民經濟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於普及教育;(7)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次年,由全國教育聯合會所屬的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擬定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正式公佈。在與新學制課程標準相配套的教材中,包括兒童本位和注重兒童的興趣與需要等內容。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杜威的這次中國之旅對中國新教育改革起到推動作用,他的教育思想“成為了那些渴望革新教育的中國教育家的一種改革工具”《杜威在華教育演講》,第13頁,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從而促進中國近現代教育走上了變革之路。
在新教育運動的濃厚社會氛圍中,陳鶴琴於1919年9月進入南高師擔任教席,他的清華或哥大同學鄭曉滄、廖世承、陶行知、陸志韋、俞子夷、涂羽卿等也在這裡任教,其中陶行知與胡適、郭秉文、蔣夢麟一起成為新教育運動的領袖人物。這使年輕氣盛的陳鶴琴更感躊躇滿志,他的熱情很高,理想也很遠大。這時的南高師,到處仍是一片暮氣沉沉,校園裡到處可見身著長衫的學生,人人都是一副文縐縐模樣;學校裡很少課外活動,一般學生運動都要強迫,就連上運動場也不脫下身上的長衫,毫無生氣與活力可言。他要將自己從國外帶回來的生氣活力全部搬出來,讓南高師活起來!讓中國的教育迎頭趕上!顯然,他把事情看得過於簡單了。
在郭秉文、陶行知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教育###化、男女同校、學生自治等主張在南高師已逐漸被人們接受。“自動主義”在學校中盛行,強調學生自學、自強、自治,以學生自動為主,教師則加以指導。由擔任教務主任的陶行知親自主持,南高師開辦了暑期學校及國語講習課,開設小學組織法、小學教授法、社會教育學、實驗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文學概論、近代西洋哲學史、高等數學等科目,邀請廖世承、陸志韋、陳鶴琴、王伯秋等本校教授和北京大學的胡適、陳衡哲和南開大學的凌冰、梅光迪等擔任教員。學生總數逾千人,來自國內各省,學生中年齡最大的59歲,最小的16歲。學校還舉辦了四次展覽會,分別為農業、衛生與博物、初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組織寧滬兩地相關機構、學校參展。陶行知等人反對狹隘的課堂教育,提倡擴大學生知識面,重視校園體育活動,鼓勵實踐與思想自由。他們在校內各部科設立研究會,邀請中外學者講學,並參加南京市舉辦的學術公開演講,成立演講廳。1919年10月,在郭秉文、陶行知等人的推動下,南高師同意將校友會改組成為學生自治會,以實現學校###。1919年12月7日,陶行知在學校校務會議上提出《規定女子旁聽法案》,得到了校長郭秉文、學監主任兼文史地部主任劉伯明等人的支援,在校務會議上獲得一致透過,並決定自1920年暑期正式招收女生,首開中國國內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陶行知與劉伯明先生一道,主張實行學生寢室與自修室合併,反對監學制度,強調自覺力學、德行互勉和學生自治的重要性。在南高師學生自治會成立大會上,陶行知和陳鶴琴都作了“懇切而詳盡”的演講。會後舉行了聯歡大會,氣氛熱烈。
二 “南高”!“南高”!(3)
關於學生自治,陶行知曾有這樣一段闡述: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應當養成的學生。專制國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們有被統治的習慣;共和國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們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國既號稱共和國,當然要有能夠共同自治的公民。想要能夠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夠共同自治的學生。所以從我們國體上看起來,我們學校一定要養成學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則不應算為共和國的學校。《陶行知教育文集》,第55頁,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躊躇滿志、血氣方剛的青年教授陳鶴琴走馬上任。由他擔任主任的學校遊藝和制定校徽委員會,負責開展校園活動。於是,他大力提倡課外活動,經常舉行競賽、聯誼會等,培養學生們的興趣和活力。為此,他引入在清華舉辦活動時常見的“歡呼”以刺激學生,試圖衝破沉沉暮氣。他煞費苦心地編了許多種“歡呼”,每逢學校舉行運動會或聯誼會時,場邊觀眾席有拉拉隊加油助威,他帶領學生的歡呼別有特色。有一組歡呼是仿照火車頭的聲音,節奏由慢而快,聲調由低至高,詞句是“中國萬歲!——中國萬歲!——中國萬歲!——萬歲!——萬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