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積食結便排洩出來,新陳代謝,有益於健康,也是很好的衛生習慣。做完這兩件事,然後開始讀書。古人云:“一年之際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母親說:“三日起早比一工。”他讀的功課,在英文上,從開始的26個字母學起,經過“劃音”,把一本小字典裡不認識的字全部硬硬地記牢;在中文上,他的古文有一定基礎,喜歡讀《古文觀止》,看的篇數比教師在課堂上教得還要多,他先後讀了《易經》、《禮記》、《莊子》、《荀子》等,但大多生吞活剝,死記硬背,一知半解。他對連詞很有興味,將從書中、報章上看到的新穎詞句和成語摘錄在一個本子上,如“僥倖”、“飲水思源”、“掩耳盜鈴”、“成竹在胸”、“唇亡齒寒”、“臨渴掘井”、“事半功倍”、“功虧一簣”等,早晚溫書時拿出來讀一讀,這樣的學習方式十分有效。
一 蕙蘭學堂(2)
早起,是陳鶴琴在蕙蘭上學時養成的良好習慣,一直受用終生。他曾不無自豪地寫道:“在蕙蘭一百四五十位同學之中,每天起得最早的要算是我了。”在他身上仍保留著“臥薪嚐膽”的越人之風,信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古訓。一想起姐夫陸錦川在臨出門前的告誡,他就不敢懈怠半分,更無放棄之念。早起的習慣,給陳鶴琴所帶來的首先是意志力的加強和自信力的加深。陳鶴琴寫道:凡是人總是貪安逸,圖舒服的。身體上的慾望常常克服心內的意志與自信。我能吃苦,不貪安逸,不怕艱難,以堅強的意志,深厚的自信,戰勝一切身體的慾望。這種意志力,這種自信心,對於我的一生做人是有很大幫助的。《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553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古語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中學時代的陳鶴琴,每天從早晨五點或五點半一直讀到晚上九點熄燈就寢。雖然陳鶴琴成日手不釋卷,但他卻知道該如何保護眼睛、愛護身體。黃昏時,他就到草地上走走,溫溫舊書或記記生字。他看起書來,也不是整日整夜,一刻不停。看書過程中,稍有間歇,抬起頭望一望窗外,或是閉起眼睛默思一下,要不然就起身在房間裡走一走。這樣一來,眼睛就不會過於疲勞。此外,讀書的時候,坐立的姿勢應十分注意。陳鶴琴從小就養成了挺胸抬頭的良好坐姿,終身背脊筆直。
為了勵志,陳鶴琴將古人格言抄寫在紙條上,並掛在寢室牆上當作自己的座右銘。這些格言中有:“臥薪嚐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百折不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愛人人愛,敬人人敬”;“寸陰是惜”;“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恥下問”;“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滿招損,謙受益”,等等。
幾個月下來,陳鶴琴的學習成績迅速上升。尤其是英文,他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要理解文章的意思,不能一味死記硬背、生吞活剝。
蕙蘭對學生的成績考查得很緊。每天上課的時候,教師總要將前一天的功課溫習一遍;週六不上新課,將一週學習過的功課進行小考;每月底作月考,學期作大考,學年年考,年考成績的優劣決定班級的升降排名。蕙蘭是教會學校,宗教色彩非常濃厚,每日上午11點要做禮拜。禮堂裡的座位依照每學期大考的成績排序。全校成績第一名坐在第一排末座,第二名坐在第二排末座,作為對這些學生的榮譽與褒獎。每天做禮拜的時候,教師坐在講臺上,學生坐在規定的座位上。教務主任點名時,坐在每排末座“榮譽”者便起身大聲報告該排未到的學生。陳鶴琴在入學第一學期的成績位列全校前十名,第二學期就上升至第四名。有一個學期,甚至坐在第一排的榮譽位置上了。終於有一天,陳鶴琴支援不住了。或許是讀書過於刻苦的緣故,陳鶴琴的頭腦脹痛了幾乎有一兩個月光景,他心急如焚,恐怕長此以往,自己不能繼續學業了。好在經過幾週休息,他的精神復原了。
進蕙蘭的第三年,陳鶴琴受到宗教精神的深深感染,他敬佩基督徒對信仰的虔誠、對事業的執著、為人處世的善良與包容,以及愛人的真誠、犧牲和奉獻精神。他像多數學生一樣接受了洗禮。那時,耶穌是校園裡最大的“神靈”,“愛人的真誠、犧牲精神”和“救世濟眾”等做人的道理已滲透進學生們的血液中。陳鶴琴寫道:我的人生觀在這個時期和從前大不同了。從前我只知道顯親揚名,謀個人的福利,現在我有點像耶穌那種愛人的熱誠,犧牲的精神;從前是為己的,現在是為人了。《陳鶴琴全集》,第六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