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一年中幼稚園教學單元》、《兒童生活###》、《兒童歌曲》和《世界兒童節奏集》(上、下冊)等教學書籍,受到幼教界廣泛歡迎。陳鶴琴在為由屠哲梅、陳堯聖編譯的《四季故事唱歌集》所作的序言中寫道:在故事裡面穿插很生動的歌曲,做教師的或是做父母的,可以把故事講一段,唱一唱,再講一段,再唱一唱。同時小孩子聽了故事,也可以跟著唱唱。這種教學是活的,是有聲有色的,是適合兒童心理的。《陳鶴琴全集》,第四卷,第46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當時,鼓樓幼稚園根據三年來積累的對各班幼兒所掌握知識、技能和已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測定結果,編制了一套幼兒應達到最低限度的標準,供給公立、私立幼稚園和教師作為衡量、檢定教育結果的參考。
十多年後,當學生向陳鶴琴提出疑問:“這種花園式的幼稚園能在我們全國,特別是廣大農村行得通嗎?”陳鶴琴回答道:“我們辦幼兒教育就是要大田種麥,讓全國城鄉幼兒都能受到科學的啟蒙教育。但你知道大田種麥需要麥種,這麥種從哪裡來呢?當然也可以向外國去買,但從外國買來的麥種能適應中國的土壤和氣候嗎?我辦鼓樓幼稚園就是要為大田提供中國麥種這個目的……”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鼓樓幼稚園被洗劫一空,直到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方復園。
陳鶴琴認識到,兒童教育的前提首先是兒童的生存狀態,以及政府和社會對兒童問題的重視程度,兒童工作者應是兒童權利和福祉的保護者。1935年8月1日,中國政府宣佈實施“兒童年”,過去國內也曾實施過“國貨年”、“婦女國貨年”、“學生國貨年”等,但往往不了了之。當時,兒童節有兩句歌詞流傳很廣:“從前世界屬大人,以後世界屬兒童。”但在中國是不是真能如此,誰都不知道。當時上海街頭到處可見沿街乞討的流浪兒,農村裡兒童的生活狀況更不堪目睹。即便是在“兒童年”裡,當局搞一些青少年和童子軍參加的慶祝活動,也遮掩不住中國兒童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嚴峻現實。
隨著前方訊息不斷傳來,戰事在不斷吃緊,上海等地的報紙上時常刊登被佔領的東北和日軍在綏遠、華北調動的訊息。此時的陳鶴琴全然沒有作為知名兒童教育家為“兒童年”而感到###,反而憂心忡忡。1936年8月1日,《新聞報》發表了陳鶴琴為慶祝“兒童年”所作的《兒童年實施後的幾點宏願》。(一) 願全國兒童從今日起,不論貧富,不論智愚,一律享受相當教育,達到身心兩方面最充分的可能發展。
(二) 願全國盲啞及其他殘廢兒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儘量地發展他天賦的才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分子,同時使他們本身能享受到人類應有的幸福。
(三) 願政府及慈幼機關為兒童福利著想,盡力設計,多予兒童以安全的保障。
(四) 願全國各處從今以後,所有奴婢童工等不良制度,完全絕跡。
(五) 願全國的父母、導師以及全國的###們,隨時隨地本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各就自己能力所及之處,保育兒童,救濟兒童,感化兒童。
(六) 願今後全國的父母們,都具有教育常識,切實瞭解兒童心理和兒童期的價值。
(七) 願全國的婦女們,都自覺著母性的偉大,注意胎教和妊娠期的衛生,造就優良和健全的國民。
(八) 願全國教師們,抱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去教導兒童、訓練兒童,使他們成為健全的公民。
(九) 願全國慈善家和一切###們,對於凡百救濟事業,先從兒童做起,遇到危險,先救兒童。《陳鶴琴全集》,第四卷,第436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這篇文章是1935年《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的中國化宣示,表達了陳鶴琴“一切為兒童”的理想,呼籲、動員全民族、全社會一齊愛護、救濟、教育兒童。
四 北平見證(1)
有一段經歷,使陳鶴琴親歷了抗戰的爆發,見證了一段歷史,永遠難忘。
1937年7月7日,中華兒童教育社第七屆年會暨中國教育學會會員大會聯合開幕式在位於北平西郊的清華大學禮堂舉行。這時,華北局勢已經十分緊張,中日軍隊對峙,戰爭一觸即發。陳鶴琴和張宗麟作為中華兒童教育社的主要領導人參加大會。這次,陳鶴琴的兒子一鳴、女兒秀霞也隨行北上。日後參會人員的記述,還原了大會進行時的情形。
當日上午9點,來自各地的代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