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誡杼亓業奈抻槍��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腓特烈與伏爾泰兩人有著完全不同的行為方式,而且兩人個性極強,他們的相聚,就好像兩隻聚攏的刺蝟,總會感覺彼此會受到傷害。腓特烈喜歡嘲弄朋友,有時為了觀看朋友們生氣的樣子,故意挑起朋友間的爭論,這讓伏爾泰極為不滿。與之相對,伏爾泰經常發表充滿幽默和睿智的諷刺文章,對國王也毫不留情,這同樣讓腓特烈感到無比難堪,甚至不得不下令將這些文章沒收。這樣,兩位強人之間的衝突日益嚴重,腓特烈甚至一度把伏爾泰趕出皇宮。為了保持兩人的友誼,也為了能減少兩人間的矛盾,在無憂宮附近,腓特烈特意為伏爾泰另外建造了一幢房子。這樣,既可以在兩人間保持一定距離,又可以不中斷聯絡、互相交換想法及思想,兩人的友情仍然存在。腓特烈在致伏爾泰的信中說:“不管發生什麼事,至少我曾有幸與你生在同一時代。”
譭譽參半的理性君主……腓特烈大帝(11)
對於人才,腓特烈堅持惟才是用的方針,並且將此奉為任用人才的惟一依據。他不僅留任了父親統治時期的大部分大臣和諫言官,還大量召回被其父放逐的教師和官員,並根據他們的經驗和閱歷,讓他們擔任適當的職務。腓特烈沒有大力提拔自己的朋友擔任高薪職位,也不故意避免任用朋友為官。只有在確認官員候選人的才華之後,考慮到他能夠滿足工作之需時,腓特烈才會讓他們擔任合適職位,任命之後也還特別督促他們努力工作,絕無例外。
腓特烈還特別重視發展農業,並且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農業的政策措施。腓特烈特別頒佈法令,禁止並限制容克貴族把農民趕出份地,以此保證農民的財產權和繼承權。他還頒佈命令,給農民減稅,支付土地耕種的預付金,提供種子,幫助農民耕種,並且允許流離失所的農民定居在戰爭中被侵佔或荒蕪的土地上。鑑於每次戰爭都會給農業造成巨大損失,為了在戰後儘快恢復農業生產,腓特烈下令,將數萬匹軍用戰馬撥給農夫使用,增加糧食產量。
為了保證糧食生產與消費的平衡,腓特烈還制定了穀物的合理價格,避免隨著收成好壞,出現穀物價格的上下波動,避免由此對農民和消費者產生不良影響。當國家農業生產不足時,腓特烈就會協調農民的利潤,確保農產品的價格不會過高;當農業生產過剩時,政府也會以適當價格收購部分產品,甚至幫助農民尋找買主,確保農民的利益不會遭受損失,保持其生產的積極性。此外,腓特烈還建立了一整套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系統,使剩餘的農產品仍然有銷售渠道。腓特烈甚至親自規劃穀物的輪耕制度,提出改良土地的計劃,鼓勵透過移民的方式,開墾新的土地。為了增加糧食儲備,腓特烈鼓勵農民多種馬鈴薯和甜菜,並且有選擇性地圈養家畜,以便在糧食產量不足時,不會發生饑荒。最後,鑑於農奴制效率低下,殘酷而且不人道,腓特烈廢除了皇室土地上的農奴制。1763年,腓特烈甚至想在全國範圍內廢除一切農奴制,但由於容克地主強烈反對,只能暫時作罷。
在發展手工業方面,即位之初腓特烈就做出指示,命令負責商業和工場手工業部的大臣大力發展普魯士的羊毛和麻布工廠,儘量多開辦一些市場需求量大的手工工場,包括金銀製品、絲綢製品、帆布製品、粗印花布、蕁麻布、優質紙張、製糖等,後來,這些手工產品還包括仿製中國瓷器。腓特烈經常視察普魯士各地的手工工場,不斷鼓勵其發展壯大。在腓特烈大力發展手工業的政策指導下,普魯士的紡織工業首先蓬勃發展起來。腓特烈還鼓勵商人們在柏林開設了普魯士第一家瓷器製造廠。此外,腓特烈大力資助西里西亞的採礦業,並且使之在很短時間內就在生產與銷售上步入正軌。
在發展商業方面,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增加國庫收入,腓特烈竭力推動普魯士手工產品、農產品出口,擴大對外貿易額度,維持國內外的貿易平衡。腓特烈逐步廢除普魯士國內的關稅,消除了人為的關稅差距,減少貿易障礙。另外,腓特烈還設立了各種博覽會、集市和貨棧,鼓勵商品流通。為了加快商品結算,簡化貿易程式,腓特烈鼓勵開設錢莊,實施統一的錢幣制度。為了擴大普魯士商品貿易的規模,加強與國外的商業貿易競爭,腓特烈還下令成立新的貿易公司,擴大貿易進出口規模。透過這些措施,柏林等大城市開始具備了商業城市的雛形。
腓特烈還改革了普魯士的稅收制度。為了增加國家收入,腓特烈仿效法國的稅收制度,對原有的寬鬆、混亂的稅收制度進行了改革。新的稅收制度由於加重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