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像你的起點是南極,而成功路經的終點在北極。那麼,無論你往那個方向走,只要中途不改變方向,最終會到達北極。但是,如果你中途改變了方向,甚至經常改變方向,你就幾乎無法到達北極,甚至可能返回出發點。所以,先判斷你的這個列表所代表的那個任務是不是現實的,如果你真的覺得你能夠,也應該完成這個任務,那就開始去做;並且一定要做到底。
3。g 計劃,還是不計劃,是個問題
套用莎翁“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的句式,很多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抉擇就是“To plan, or not to Plan, is a question。”大多數情況下,計劃總是必要的。與計劃相關的格言中,我最喜歡的是這個:“We do not plan to fail, we fail to plan。”
(一)計劃成功的前提:目標現實可行
字典裡說,所謂的成功就是達成預期目標。這是我認為對“成功”最簡潔、最清楚、最無副作用的定義。有了預期的目標,就可以倒推每個實施步驟,最終就自然形成了計劃。所有最終真正履行到底的計劃,都是因為其目標現實可行。
有一句話曾令我印象深刻,說,“失敗只有一種,就是半途而廢。”但是,另外一個事實也同樣應該令人印象深刻……堅持到底不見得一定會成功。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製造出一個永動機或者煉製長生不老丹,他無論怎樣堅持不懈,理論上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樣的目標並不現實。另外一種需要值得注意的情況是,有些最終透過堅持不懈可以成功的目標對一個壽命有限的人來說,依然是不現實的。比如,人類夢想可以像鳥兒一樣在空中翱翔,可不是近一百年或者兩百年才開始存在的念頭。事實上,上個世紀初,萊特兄弟於1903年12月第一次成功地進行試驗飛行的時候之前,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有無數的人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嘗試過飛 ……其中很多都被摔死了,活下來的基本上都可能是鬱鬱而終而已。
我用上面的例子說明問題,也是事出有因的。有一次,有位同學來問我對他出國留學的可能性的看法。在我仔細瞭解了他的現狀、目標,以及他所擁有的可準備時間之後,告訴他說,“你想用半年的時間就完成這樣的飛躍,是不可能的。我告訴你,你的情況,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我看到他驚訝的表情,但沒有理會,接著說,“我看,你還是別浪費時間了,去做些實際的事情吧。”
原本以“事事鼓勵他人”為樂的我,這一次潑的不是冷水,也肯定是滿滿一盆水。這位同學露出失望的表情,不心甘地說,“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幾百年前人們都不相信人可以飛到天上,到現在不都已經證明他們是愚蠢得了麼?”我只好苦笑,“你能活多少年?你剛剛不還跟我說,你只有六個月時間麼?我讓你用兩年時間,你卻又說不可能……”那位同學的憤怒突然發作,幾乎是對我吼,“我看你根本不配做老師,一點忙都不幫不上,沒用!”我想,我應該閉嘴了。
我知道那位同學的憤怒,本質上並非針對我,只是那一瞬間他被現實打擊到了失控的地步。我不覺得在這樣的時候“善意的安慰或者鼓勵”和“虛偽”或者“ 欺騙”有什麼分別。他生氣不是因為我說了實話,是因為沒聽到他想要聽到的話。然而,在這裡我要說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活生生的拒絕現實的例子,我想,任何一個冷靜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有一天變成那個樣子。
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講,所需要做的事情幾乎都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按照正態分佈規律來看,僅有1%不到的人有機會去追求那樣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標。對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講,證明我的目標現實可行的方法比較簡單:1) 已經有人做到了;2) 我與那人沒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就這麼兩個簡單的衡量標準,也需要多少做些說明。“已經有人做到了”,並不一定就能說明我也能做到。我還要想他在多長時間做到的?透過什麼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區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哪些是我確實根本無法超越的?我的相對優勢在哪裡?我有沒有可能透過一些方式彌補我的相對缺陷?也許還要問更多的問題,才能夠確定我的目標確實是現實並且可行的。
事情往往並不像想象得那麼簡單。更多的時候我們面臨的尷尬是,如果我們不開始行動,根本就無從判斷目標是不是確實可行,或者反過來,目標是不是確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