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是國防的命脈,現在竟然允許外國人干涉到這種地步,我們國家無異於束手待斃。過去埃及就是因為借債而亡國的,這個教訓,實在讓我們痛哭流涕。20年來,海內各位志士赴湯蹈火,粉身碎骨,辛辛苦苦締造了中華民國,竟然就要斷送在這區區300萬的墊款之中。我們這些人只要還有一口氣,愛國的心是不會死的,決不會承認亡國的借款條件。他痛斥熊希齡違法專斷,要求參議院責令廢除這一條約。同時,再次建議發行不兌換券(也就是現在的這種紙幣,不能兌換成銀元等金屬幣),實行國民捐,以解決財政困難。南方同盟會輿論也強烈譴責熊希齡賣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2.大借款風波(3)
熊希齡受到黃興和南方輿論的批評和攻擊後,也惱羞成怒,公佈了黃興催款的密電,其中,報告了南京軍隊因為缺餉可能譁變的危險,指出借款是不得已的,甚至諷刺黃興缺乏政治經驗,攻擊說:“將來國家必亡於克公之手。”黃興,字克強,所以稱為克公。由於南方的壓力,而且中國有關方面也不會去滿足銀行團監督的要求,這筆借款也就取消了。熊希齡借款失敗,也賭氣不到部辦公,不出席國務會議,政務陷於停頓。
這場政治風潮,究竟是怎麼回子事?好好的民國政府怎麼一成立就那麼亂了?
原來,根子還在列強那裡。中國的財政操縱在列強手裡,你又沒有辦法擺脫列強的掌控,在這種情況下,在位的和在野的,心態和利益關係是不一樣的。在位者為了眼前利益,是不能不接受列強的條件的,他們和列強談判的底線是很有限的。在野的就不同了,他們更重視原則和未來。黃興雖然還在位,但對位子和權利都看得比較輕了。而且,他們是革命過來的人,有著對國家民族的理想。雖然同盟會綱領沒有提到反對帝國主義的問題,但他們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就是反對列強侵略,反對清政府賣國,就是期望國家政治改革後走上富強的道路。現在,民國政府已經成立,怎麼還要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因此,孫中山和黃興等革命者接受不了這樣殘酷的現實。黃興對俄國駐上海的領事說:中國財政困難,不能不借債,這本來是應該的。但是,中華民國政府怎麼能讓外國銀行家來支配?你們在中國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你們以為中國人不知道,都麻木了?你們不要忘記,革命是怎麼爆發的?黃興在這裡應該是指保路運動。清政府為了向銀行團借款,將民營鐵路收歸國有,以便將路權作抵押。結果爆發了保路運動,導致了武昌起義,清政府崩潰。
但是,當時的國際形勢和1919年以後,尤其是和抗日戰爭爆發後是不同的。日本和英國是結盟的,俄國和法國也是盟國關係,英、法、德、美也沒有分裂,對華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們願意合作控制中國,他們之間的矛盾不大,可以達成妥協。1919年以後就不同了,德國已經戰敗,俄國革命勝利後,可以支援和同情中國反對西方大國和日本,可以支援中國革命。抗日戰爭爆發後更不同了,英、美、蘇聯都援助中國,因為中國堅持抗戰對盟國的貢獻,中國還被列為四強之一。國共內戰期間,蘇、美的冷戰已經開始,互相制約,沒有一方有能力單方面控制中國。中國革命就有了獨立發揮的空間。20世紀初年,無論是清政府,還是袁世凱政府,都沒有力量擺脫列強的控制,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只能向列強屈服。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中動員起來的力量很有限,他們也沒有能力擺脫列強的控制,但是,他們沒有執政的利益和包袱,可以堅持愛國的理想主義,著眼於未來的利益。
黃興提出的解決財政困難的方法,是一種激進的方法。當時國際上流行的是金本位制。銀行發行的鈔票和金幣是掛鉤的,隨時可以到銀行換成現金。世界上的先進國家,還只是在貨幣理論上討論不兌換紙幣制的問題,還沒有到實行的時候。那時候的現金,不是現在的鈔票(紙幣),而是貨真價值的金幣。當然,金幣攜帶不方便,人們還是常用銀行發的紙幣。中國很落後,連本位貨幣都沒有,銀兩和銀元並用,而且各種銀兩和銀元有不同的成色(指所含純銀的分量是不一樣的),也就有不同的價值。所謂發行不兌換紙幣,就是國家規定的銀行發行的紙幣,不能到銀行去兌換成金屬貨幣,即現金。政府就可以靠無限度地發紙幣來籌措財政經費。但這樣一來,全國的經濟豈不就亂了套了?至於勸募國民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強迫捐,等於強迫收稅一樣,豈不比前清政府更厲害?章太炎認為,如果強迫收捐,富人就會把財產全部放到租界的外國銀行去了。辛亥革命過程中就是這樣,對於中國人的存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