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還有明朝自張居正死後道德水準低下至極點的閣臣們,一道配合著完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人都無法完成的使命,他們毀掉了明室的長城,殺死了滿清王朝最大的敵人,當孫承宗最後被勒死的時候,復仇者皇太極應該會大笑吧。只是這笑也是否會帶有幾分苦澀?
如果把歷史可以重來,我們設想一下,要是這些名將都是在皇太極手下,那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皇太極是採取重用漢人的形式來治漢人的,而最難得的是,他一生似乎沒有殺過一個漢人降將。他情報機關的頭子范文程就是漢人,當然他也不是隻搞情報工作這麼簡單,此人乃范仲淹之後代,智計過人,在皇太極手底下,權傾一時,備受重用,終其一生,沒有經過暗箭折磨。而在他的幫助下,很多漢人最後都投了降,這些投降的人中,皇太極為了招降祖大壽費的功夫最大,祖大壽曾經幾次背信棄義假借投降暗算過他,但是他均不以為意,祖大壽的家人落在他手中數年之久,均以優待,當祖大壽終於真的投降時,他又力排重議,委以重任,而祖大壽等降將竟然都能得以善終。
這是皇太極的用人之道,與崇禎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袁崇煥死於崇禎二年,熊廷弼死於他之前,孫承宗死於他之後,但論影響,似乎以他的死最為深遠。他死後的影響波及時間之長,直至明亡,未能消散。這影響並不僅僅一句“邊事益無人矣”就能概括的。袁崇煥在當時被世人稱為“袁長城”。他死了,明朝的長城從此名存實亡,終於到後來十數年的時間只剩了一座山海關——明朝天下的最後屏障。但是,這還不是最壞的結局,袁崇煥死於各路軍隊勤王之時,而他的死,如同一記悶棍,打醒了所有的夢中人。他死了,不是死一個人那麼簡單,而是徹底的埋葬了一種精神。
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出現袁大帥那樣的人了。遼東三帥的悲劇,使以後所有的將領都不會再重蹈覆轍。事實上,遼東三帥之後,越來越多的領兵之人都走上了以個人利益至上的軍閥之路,而崇禎的多疑、偏執、變態亦達到極致,他不再相信任何人,甚至後來還沿襲了天啟年間太監監軍的那一套,君臣之間的信任度和忠誠度就這樣降到了極點。在那以後,崇禎手底下依然有過楊嗣昌、孫傳庭、左良玉、熊文燦、盧象升、祖大壽、曹文詔等名將,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軍事才能無法與遼東三帥相比,人格與品性更是相去甚遠,所以在崇禎快要完的時候,幾乎沒有幾個武將決心為他殉葬,投降成了一件大趨勢,——大的流行趨勢。明朝後期還出現了一位與袁崇煥可有一比的軍事天才洪承疇,可是,松山一敗後,他選擇的也是投降,至此,明朝已經無人了。
在所有眾將的投降中,有一個人的投降影響了很多人,就是祖大壽。祖大壽的投降對當時明將的震動太大了,這是一個多麼忠勇之人,為袁督師請命時不惜生死,後來守一座孤城可以被困長達十年不降,但是,他降了,這意味著什麼?他不是降,是心死了,對朱家天下,再也沒有了希望。
而在這些人中受其影響最深的,應該就是十幾年後與袁大帥一樣,又趕到北京來勤王的吳三桂了。因為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親舅舅,當他向北京城趕的時候,他可曾想過慘遭凌辱的袁大帥的名字?可曾又會想起,他的英雄舅舅為了報答袁督師的那份情意曾有過怎樣的鐵骨柔情,最後又走了怎樣的歸宿?而這一切,又將會對他的思想產生如何的作用?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世間已無袁崇煥(11)
在用人、財政、軍事這三個事情上,崇禎連續的下了三盤臭棋之後,發現他最後倚仗的,就只有勤王這個選擇了。然而與閣臣的對立,讓崇禎成了孤家寡人;與軍人之間的對立,使他發現自己根本調不動勤王的軍隊。無人勤王,這將成為崇禎也是大明王朝最後的悲劇。
兩個機會的錯失(1)
其實崇禎為了勤王,還是頗費了一些周折。凡有能力勤王的軍隊,比如當時的吳三桂、左良玉、唐通、劉澤清、劉良佐、馬士英等人,他統統加官晉爵,甚至他還想辦法給這些軍隊增加軍餉。當然,他的這個辦法也不高明,就是逼迫閣臣捐款,這個辦法效果甚微,大家到這個時候紛紛哭窮,百官、皇親、國戚、宦官加起來捐了不過二十萬兩,這也怪不得眾人,在這個事上崇禎一毛不拔,皇上都如此,別人當然不會太賣力了。在錢財的問題上,崇禎表現的出奇的吝嗇,經常犯他爺爺萬曆才有的毛病,這也是個怪事,都死到臨頭了,他還在想拿別人的錢買自己的命,此人的智商不是個低能解釋的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