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警醒國人奮發圖強,一時風靡全國,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共和先驅——林覺民】林覺民(1887年—1911年),《與妻書》作者,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統三年(1911年)春,林覺民參加孫中山、黃興組織的廣州起義,隨黃興攻入總督衙門,受傷被俘,後從容就義。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寫下絕命書《與妻書》,勉勵妻子“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其情其志,影響深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捨生取義、慷慨赴死。
福州簡稱榕,以榕樹眾多而得名。她與臺灣的臺北市隔海相望。碧綠的閩江水緩緩穿城而過,城內的名勝美景甚多,大多集中在三山一帶。福州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風貌。福州擁有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風景名勝區。全市著名的歷史古蹟有150多處。其中較為有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烏塔、鼓山摩崖石刻、福清彌勒巖、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奇蹟的雪峰寺“樹腹碑”等也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
福州閩江、烏龍江穿城而過,河汊縱橫,湖塘相連,獨具江南水城的神韻。福州也是我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佈廣、埋藏淺、流量大、水溫高、水質好,有著“浴在福州”的美譽。“王鳳朝陽生麗水,九龍經脈出金湯”,正是對福州溫泉的生動寫照。
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製作嚴謹,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牆,原料珍貴,製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製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製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澱粉類、乾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等,是福州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
福州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于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誌,故福州亦稱“三山”。于山上有莊嚴肅穆的戚公祠,平遠臺和演法堂,城西北有秀麗怡人的西湖公園,景色頗似杭州西湖,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賞遊覽。
當年我們三十多家軍人家眷來到福州後,在市裡城隍廟的西邊民宅裡租房居住。距我們住處不遠的廟院西牆有一角門,由此進去可以通往城隍大殿。繞到神臺後面,走出大殿後門便是城隍廟的後院。廟後沒有圍牆,北邊是一片碧波盪漾的湖水,它把寺廟與對岸隔開。湖的西邊有一出口與一條小河相連,小河流進閩江,閩江又流入東海。因此,湖水、河水、江水都隨著海水潮起潮落,晝夜之間竟有水勢漲落之別。
城隍廟後湖畔上長著一棵高大的老榕樹,挺拔數丈,枝葉茂盛,樹冠如傘。在夏季天氣炎熱時,人們常愛到此乘涼,遊玩。
當時,我們七、八個天真單純的小男孩,大的十一、二歲,小的六、七歲。每天餓了要吃,困了就睡。只要吃飽肚子就無憂無慮,傻乎乎的只知道嘻嘻哈哈鬧著玩,從來不管什麼老天颳風下雨,世上政治風雲的變幻。
我們常到城隍廟後院大榕樹下做遊戲、捉迷藏。亂跑亂跳,大聲喧譁吵鬧,根本就不知道寺廟裡還有什麼清規戒律。
一天碰巧竟被廟裡的主持看到,他大為惱火,嚴加訓斥,並把我們幾個頑童驅逐出廟門,飛快地跑回家去。
但事隔沒有幾天,我們似乎已忘記了先前的訓斥,又照常到城隍廟裡去玩。只是有點顧忌,要是一看到老主持從旁邊走過來,我們立馬就會鴉雀無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裝出一副循規蹈矩的樣子。待他走遠之後,便轉過頭去朝著他的背影憤憤地罵一聲“斷子絕孫的老東西。”於是,我們又嘻嘻哈哈地鬧起來了。
在福州的幾個月裡,讓我們最開心的是在過春節乃至正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