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決定的。
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服從長官命令,任憑政治家們的擺佈。
這說明了國家是機器,軍隊是工具,兵與民是陰險歹毒的“政治家”手中可用可棄的玩物。這種可悲的結局,乃是特定時期的歷史必然產物。
就在我們這些成千上萬的難民,由臺灣被遣返回大陸的三、五個月之後。在1950年2月,一群人――一批前國民黨軍隊的倖存者從中國的西南邊陲倉皇出逃,趁夜幕之便悄然地離開大陸。
“那是半個世紀前一個漆黑的,天上沒有月亮,星星像無數眼睛在天幕上閃爍。中國西南邊陲,一支約有千餘人的國民黨軍隊正在連夜行軍,準確地說不是行軍,是逃跑。
這是個鉅變的歷史時刻,國民黨政權遷都臺北,蔣介石退守到了臺灣,對中國大陸來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國民黨政權退出歷史舞臺。
……這群人隸屬李彌第八兵團的一支隊伍,一千多人。在七零九團團長李國輝的帶領下,從雲南進入緬甸,走進金三角,出生入死,搶佔了地盤,奪到了立足之地……電告臺灣。
國防部回電:“你部自謀生存。”
……一群忍辱負重的國民黨軍人(或者說一群中國人)為了完成長官“神聖囑託”,把自己的生命埋葬在異國荒涼的泥土裡。
長官有命讓他們堅持###,這些老兵忠實地執行長官命令,把自己的一生,以至後代都留在了金三角……
這群倖存者悄然離去,逃離大陸,有的作為政治角逐的犧牲品,有的被拋棄,此時他們的心情是沉重而暗淡的,多數人是悲痛欲絕的,他們畢竟是中國人,是那些勝利者和追兵的同胞,是同樣的炎黃子孫,華夏後代。
(鄧賢《流浪金三角》)
與他們不同的是行動方向上的差異當年他們由中國的西南邊陲逃往國外,目的是投奔臺灣,而我們卻是由臺灣返回大陸……
但二者結果都一樣――最後都是被拋棄!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的蹊蹺!
第十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意思是說人剛生下來,天性就是善良的。人的這種善性是差不多的後來由於習染不同而差別就大了。
人出生後從幼兒時期到童年慢慢地長大,開始都是單純善良的,甚至是無私的,而不像虎豹豺狼那樣生性殘忍,撕咬爭鬥、弱肉強食……
但不知為什麼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處境的變遷,地位的改變,權勢的增大,富貴的增多,私慾就澎漲起來。有的人竟然變得異常的貪婪――見利忘義,傷天害理,冷酷無情,兇惡殘暴!
正因為世界上有這麼一些人,貪得無厭,利令智昏,瘋狂地掠奪他人的資源和財富,為達到自己私慾的滿足,在做一些違背道德,泯滅人性,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世界上就經常不斷地發生恐怖暴戾,人類自相殘殺的暴行,給人們帶來了災難,釀成了歷史的悲劇。
古今中外幾千來,在接連不斷地發生蠶食反蠶食,掠奪反掠奪,侵略反侵略的戰爭。況且這些硝煙瀰漫,戰火紛飛,腥風血雨暴戾恣睢毀滅人類的戰爭,往往又是多以傷害千百萬平民為代價的,被老百姓深惡痛絕所詛咒的暴行。
尤其二十世紀初,乃至二十世紀中葉,在短短的三十年間,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就連續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至1918年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大規模戰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各帝國主義分別結成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展開激烈爭奪。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太子裴迪南在塞爾維亞首府薩拉熱窩被刺,奧地利在德國支援下攻入了塞爾維亞,隨後,兩大集團的各國陸續參戰。戰爭以歐洲為戰場,歷時四年零三個月,傷亡三千萬人以上。1918年11月戰爭停止,1919年6月締結《凡爾賽和約》,正式結束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大規模戰爭。先後有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十五億人捲入戰爭中,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戰爭以協約國的勝利德奧集團的失敗而告終。
大戰持續了四年多的時間,交戰雙方動員兵力七千五百多萬。在戰場上首次使用了飛機、坦克、毒氣等新式武器。大戰耗費了鉅額資財,僅交戰國直接軍費開支就達三千多億美元。在戰爭中死傷的多達三千多萬人,還有一千多萬人死於戰爭引起的饑荒及其它災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