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話可說。但卻引起了他對我更加嫉恨。
“揚湯止沸”不見奏效,他便惱羞成怒,於是就對我採取“釜底抽薪”。將班裡評給我的助學金暗中做手腳,謊稱為沒有透過,而被他一筆勾銷。
當時對我一個本來就窮得一貧如洗的學生來說,這確實是當頭一棒,致命的一擊,足以致我於死地。
其用意是讓我就範,向他低頭認錯。
我有什麼“錯”?只不過是我根據實際情況,實話實說罷了。
我生性憨直倔強,從不願向弄權者卑躬屈膝,而對這種“指鹿為馬”的作法更是十分憎惡。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性格決定人的命運。
當時我卻忽視了社會上仍然存在著“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的事實。竟然做出了人在屋簷下,就是不低頭的“傻”事。
在那歷史罕見的六零年大饑荒中,就連正常人都要餓肚子,何況我當時在亳縣已成為一個既無家又無親人,連一點生活來源都沒有的孤兒!僅僅靠人施捨,依仗著學校給的一點助學金來支撐著上學,還敢桀驁不馴,不赴焰趨勢這簡直是不自量力,太不現實了!加之“禿頂”顏又是這樣的對待我,使我更是雪上加霜……
六零年秋末,我在二中求學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當時生活困難,境況窘迫,再也無法維持正常的學習了。學校的助學金補助由於“禿頂”的“關照”,早已把我給排除在外,每當月底學生交付下個月伙食費的時候(六元四角錢),也是讓我最難堪和頭痛的事情;如若再去找我姐接濟,此時她已是自顧不暇而無心相助。
當時我確實到了衣食無著,孤單無助,山窮水盡的地步,我再次的體會到了“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和“人窮志短,馬瘦毛長”民間諺語的真正寓意……
同時也意識到了,由於當時的年少無知,生性倔強,在人屋簷下硬是不低頭所招來的禍。然而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完全是由於我為人處事不會見風使舵,阿諛逢迎,權衡利弊,投機取巧的性格所造成的。又能怨誰呢?只有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在那饑饉的年月裡,已經淪落到窮困潦倒,連飯都沒有吃而無法生存的人,還侈望什麼不斷求知上大學,這豈不是畫餅充飢在做“黃梁之夢”嗎?看樣子我只有放棄求學了。
此時由於饑荒,班裡的學生也在減員,尤其是家在鄉下的學生更為甚之。
一天上午,“禿頂”顏明知道我那時正處於困境不可自拔,還找我談話,佯言“要我發揚革命傳統,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我氣忿地說:“我已經艱苦的連學都上不成了,還要再怎麼艱苦?”
他狡黠的對我說:“那你可以寫報告要求退學嗎。”
此時我心如刀割,他是在公報私仇,企圖扼殺我,致我於死地而幸災樂禍。當時我是那麼的軟弱而又無力反抗,任人宰割。
然而我又依託什麼繼續堅持上學呢?
我決意退學。
當天下午,我就將退學的報告交給他,此舉正中他的下懷。當時他就在上面寫了“同意退學”的簽字,並說還要將我的報告交給領導……後面他還在說什麼,我已無心在聽轉身離開了辦公室。
亳縣二中是我在此讀初中、高中,求學四年半的學校。此時看來我已經到了待不下去的份了。
沒過幾天我回到宿舍把我的鋪蓋和我的兩本心愛的唐詩、宋詞捆紮在一起,僅有我的同窗好友趙振殿含淚把我送出了過去曾給過我知識和歡樂,又曾給過我創傷和痛苦的“母校”。
從此,開始了我在亳縣兩年居食不定的流浪生活。
“母”有兩種,一種是愛子如命的,另一種是惜命虐子的。當時“母校”二中的園丁——我的老師,他們之中有的為其一,還有的是其二……
第十六章 戶口遷移 被困西安(一)
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可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第一節
1960年冬,我由亳且二中退學,因無家可歸戶口轉到了當時我姐教書的學校,但是我在五里廟小學只是一個寄居者的身份。
雖然後來我在該校曾經當了半年的臨時教師,但也不屬於學校的正式職工。當時我也不為工,也不為農,既不是某一居民委員會的居民,也不是某個人民公社生產隊的社員,而是一個寄人籬下的無業遊民。因此在我遷移戶口時,連個上交報告的單位也沒有。
眼看就要到了1962年的年末,學校馬上就要放假了,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