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輕軌索道高懸,橋樑纜車縱橫,山城燈火、濱江光柱優美如畫;登臨“一棵樹”、鵝嶺等觀景臺,燦若星河的山城夜景盡收眼底。
重慶物華天寶,地產豐盈,是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水陸空四通八達的物資集散地。
重慶的物產、美食、特色手工藝品不勝列舉。涪陵榨菜、詩仙太白酒等行銷國內外;重慶火鍋、麻辣魚、泉水雞等特色美食可讓您大飽口福。
重慶依山傍水,風景如畫,是一座美麗的山城。市內鵝嶺,枇杷山聳立,樓房街道參差錯落,入夜萬家燈火,繁星點點,令人心曠神怡。
然而,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烽火四起的抗戰時期,處在祖國的大西南,作為抗戰大後方的陪都——重慶,此時也是災難重重。
當年,日軍飛機不斷地進行狂轟亂炸,山城到處烈火四起,房倒屋塌,數以千計的市民葬身於火海之中,傷亡殘重。而且日機還猖狂地搞什麼所謂的“疲勞轟炸”,白天夜晚都來,一次來上三、五架飛機投上幾顆炸彈,輪番進行轟炸,弄得警報不斷,人心惶惶,不能休息,不得安寧,人們整天在朝不保夕的生死不定的氣氛中生活。直至陳納德將軍組建的“飛虎隊”戰機對日機進行阻擊後,情況才得以好轉。
1942年入夏,為躲避日機轟炸,我們由重慶市區搬到了遠郊,住在重慶市西南的鄉下。在此,一直生活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
這裡是一個兩面夾山,面積不大的扇形山川,稀疏的農家座落在山勢較緩的半坡上,川底有一條彎彎的小溪,清水在溪中潺潺流淌,小溪兩邊田裡的水稻和油菜散發出陣陣清香。山坡上多是種植些紅薯、玉米、菽類的旱田。這裡山川秀麗、景色怡人,春天,桃紅柳綠、翠竹青青;夏天,金蟬鳴叫,溪水波光粼粼;秋天,各種莊稼和植物,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色彩;冬天,雲霧繚繞、景色朦朧。此處很少有敵機轟炸,更多了一些山村的田園風光。我們的房東是一家樸實的川東農戶,有北屋三間他們自家居住,三間西屋是兩層磚木小樓被我家租用。此宅沒有院落,出房門一眼就能望見山坡上的農田和果園。我們在此生活將近四年。
1945年5月,一天下午我來到樓前不遠的水塘邊,手裡拿著一根小樹枝,揮動著在學騎馬的樣子,邊跑邊抽打著玩。當我從塘邊樹下拴著的一頭小毛驢身後跑過時,無意中樹枝抽打在驢的屁股上。毛驢驟然生怒,伸出後蹄踢到我左眉下面。頓時,鮮血直流,我雙手捂面嚎啕大哭。驚動了別人,他們跑過來將我抱回家敷上雲南白藥,過了數日傷口才痊癒。當時,若不是我距驢身較遠,又因為小毛驢蹄力不足。否則,就不是皮破血流而是頭破血流,或是踢瞎我的左眼,將會使我變成一個獨眼龍。雖然沒有造成如此惡果,但是,在我的左眉毛下面卻留下了一個終生不退的傷疤。
不知道那時驢是咋想的,我的確不是故意的。驢哪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驢就知道它一生被人們使喚拉車、犁地、打場推磨、馱人運貨,有時甚至累得汗流浹背,腰疼腿痠,到頭來還是被人用鞭抽打,而吃下去的只能是草。
在人的眼裡,驢的生命是為人活著的,就是人訓服的工具,它們的一切都應該屬於人類;而在驢的眼中,人比豺狼還要兇殘,比狐狸還要狡猾。它們勞累了一輩子,到頭來是被人們殺掉吃肉,還要剝下驢皮熬成阿膠,用來補養人的身體。同時美食家們還美滋滋地津津樂道“好吃不過天上的鵝肉,香不過地上的驢肉!”精明的人們卸磨殺驢,不僅食它們的肉,還要吃掉它們的鞭,為自己滋陰壯陽。然而最後還是不如驢的精力旺盛,激昂亢奮!
驢雖然為人類服務了一輩子,包括它們的祖先,但死後卻沒有一個葬身之地。
成語說“黔驢技窮”,我倒要說:“川驢技高一籌”。我自被驢踢後,見驢就遠而避之。然而,這次傷害比起我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被具有驢脾氣的人的傷害來說,他們要比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三節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佈無條件投降。從1937年7月起到1945年9月止,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是我國近百年來抵卸外侮,反抗侵略的一次偉大勝利。雪洗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為被壓迫民族反抗外敵侵略樹立了典範。
此時,我父親所在部隊第四師已隨十三軍開赴秦皇島,出了山海關,駐守錦州,隸屬東北司令長官杜聿明將軍指揮。在出了山海關到達錦州時,我父被調升為暫編六十三師上校軍需處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