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相對於道家的歸隱那套要更現實一些。在古代留給知識分子的就有兩種道路:“從仕”儒家提倡;“歸隱”道家提倡的。我覺得在兩千年裡封建社會最苦的莫不過貧民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像*那些風塵女子,相比較來說生活還比較優越,幸運的還會演繹出才子佳人的故事。
而烏呢攫肉下田中。像這類人更加的現實,他們往往能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生存,生存法寶就是不要尊嚴願為走狗。我不喜歡這類人,但又不得不佩服。很矛盾,卻又矛盾的自然。
說到這鶴和烏分別代表不同型別的人,不同的價值觀。詩中的音不同就是價值觀的不同。不就是琴曲雖同調不同麼?
不同價值觀的人對待人生有不同選擇的路線和取向。比如錢,你我的觀點就會不同。要明白一個存在的點,可以從不同方向看,光線的不同,視線的強弱就會不同。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5.誰識長身古君子,猶將緇布緣深衣
15.誰識長身古君子,猶將緇布緣深衣
竹鶴
此君何處不相宜,況有能言老令威。
誰識長身古君子,猶將緇布緣深衣。
大蘇這首詩題可謂是奪人*呀。 “竹鶴”似是天成之詞呀。或竹或鶴其自身的品德都像那古仁人一般,自然成為人們所努力希望成為那樣的 。
可是從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先不說這竹鶴且說這君子就各不相同。有“正人君子”“偽君子”“樑上君子”等等,這些君子就各不相同呀,可是想要做到君子就已經不見得容易呀。但是往往能做到“君子”的人都很聰明且不論正道還是其他邪道的。
平常一提到“竹”會有“竹韻”這樣的優雅的詞語。“竹韻”這是多麼特殊的韻味呀,讓沉於世俗的人有機會到竹林裡,享受這一番韻味。無論在詩詞裡還是在書畫裡都是亙古不衰的主題。但是竹畢竟是靜態的。更多的是由人來賦予其特殊意義。如“任爾東南西北風”。
“此君何處不相宜”不相宜正是突出鶴的特點來。通俗的說法就是不合群。我想正是因為不合群,才令鶴保持了“況有能言老令威”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做他人所不及的事。這種情調也許會被大多數人所無法接受的。詩的下兩句說的很好。看“誰識長身古君子”會怎麼樣呢?“猶將緇布緣深衣”就是說能識得鶴,並且接受鶴的格調的人,也必定是跟古君子差不多的。
16.翎羽如今從放長 猶能飛起向孤雲
16.翎羽如今從放長 猶能飛起向孤雲
崔卿池上鶴
月中時叫葉紛紛,不異洞庭霜夜聞。
翎羽如今從放長,猶能飛起向孤雲。
月夜,幽深而寂靜,徐徐的涼風吹過。時常聽到它頻繁的“啼鳴”,這種聲音刺透了空氣,隨著聲帶的振動而發出,猶如殘陽的悽美,短暫。
一夜又一夜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鳴叫,一天又一天的長大,似乎在預示著什麼?對了,它的羽翼漸漸的豐滿,就在那黑夜將要消逝的瞬間,騰空而起,飛向天空。像一道流星劃過,猶如曇花在瞬間開放!
詩的後兩句很積極的調寄。這兩句闡述了一個明白的道理“如今從放長,飛起向孤雲。”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善於充分的準備。等待著一個機會,待到機會便要抓住機會做成功。我們說鶴文化詩詞中長也好還是短也好;每首詩詞都告訴我們一個或深奧或簡單明瞭的道理。
17.仙鶴在人世;長鳴思遠空
17.仙鶴在人世;長鳴思遠空
題江仲暹聽鶴亭
仙鶴在人世;長鳴思遠空。
有人秋水上;倚杖月明中。
玉樹三更露;銀河萬里風。
徘徊意無極;遲爾出樊籠。
這首詩的開頭一句是我們之前那些鶴的形象是不同的。這首詩中的鶴更多的是在於思,長鳴深思望遠空。“有人秋水上;倚杖月明中。”這句雖然寫人的動作但是從更高的一層看這也是在突出鶴。這是詩詞中常用的手法。“玉樹”的意思是:神話傳說中的仙樹。“樊籠”的意思就是鳥籠。
說到這我們卻忽略了最本質的詩題。詩題的中心就是“聽”,當我們確定了中心後在反過來看這首詩的每一句都是順理成章的。這首詩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傾聽,去傾聽賢者的心語,這豈不是很有價值麼?無論現代人還是古代人大多數都是在爭名奪利中度過,又有過多少人傾聽賢者的教誨,過另一種閒適的生活呢。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