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一番尋覓和打探,他發現了一處剛好閒置的門面房……位於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的國美服裝店,這是一個服裝廠的門市部,一個上下加起來尚不足10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雖說地段稍微偏僻了點,人流也不太多,但是臨街,做買賣還是可以的。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哥倆便把這個門面承租了下來。
老實終久在,銅錢出苦坑(2)
如今的國美電器風光無限,哪裡知道,20多年前,100平方米的國美服裝店孕育著一個全球家電連鎖的夢想。
服裝生意沒有太多東西倒騰,黃光裕潮汕人獨有的開拓和學習精神在創業第一階段顯現了。不要看潮汕人沒有什麼事店鋪裡面總擺個茶爐,喝功夫茶耗上大半天的時間,很多商機和交情就是在喝茶中培養出來的。
黃光裕突然發現,家用電器的生意很火,附近的店鋪,只要有貨就被人一搶而光。20世紀80年代,國門初開,剛剛從配給時代轉軌,家電這種還不能自給自足的商品非常緊俏,而價格雙軌制也給經營家電豐厚的利潤空間。
毫不誇張地說:誰有貨源誰就有錢。無數的倒爺就是那個時候出來的,現在最著名的企業家王石,當時也是一倒爺。
王石後來自己回憶,1983年5月7日,他坐著火車到了深圳。在走訪了深圳的幾家進出口公司後,王石發現深圳最暢銷的進口產品竟然是臺灣產的摺疊傘和日本製造的味之素(味精),只要弄上幾千打折疊傘或半噸味精的批文,就有需求方將錢打過來。這麼做,轉手賺幾萬、十幾萬塊錢沒有問題。但王石既沒有選擇做摺疊傘,也沒有跟風去申請味精批文。他想,現在申請批文、訂貨,等交貨時,說不定市場已出現過剩,供過於求了。
一天,王石乘小巴去蛇口。從深南路拐進蛇口的丁字路口,他望見路北一側聳立著幾個高大的白鐵皮金屬罐。在蛇口碼頭邊也見到三座類似的金屬罐。王石好奇地向周圍的人打聽,得知是飼料廠的玉米儲藏倉。位於丁字路口的是泰國正大集團、美國大陸穀物公司與深圳養雞公司合資的飼料生產企業……正大康地,依託蛇口碼頭的飼料廠是新加坡遠東集團投資的麵粉加工以及飼料廠……蛇口遠東金錢麵粉飼料企業。
“玉米?廣東不生產玉米啊,這些玉米哪來的?”
“從香港。”
“香港也不產玉米啊?”
再問,得知這些玉米來自美國、泰國和中國東北。
“為什麼廠家不直接從東北採購?”王石帶著疑問找到正大康地。接待他的是盧達民先生,個子高高的,戴副眼鏡,說話不緊不慢,潮州口音:“公司也想從東北直接採購,以降低原料成本,只是解決不了運輸。”
“我解決運輸工具,鐵路、海運都沒問題,組織來的玉米你們要嗎?”
“要!馬上就可以籤合同!廠里正在試運轉,設計能力為30萬噸/年,70%的成分就是玉米,平均每個月的需求量在萬噸左右。”
玉米生意就這樣開始了。
這一年,透過把玉米從大連倒騰到深圳賣給正大康地飼料公司,王石熱火朝天地掙了300萬元。
黃光裕兩兄弟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極具擴張性的市場機遇,而且,馬上就付諸行動了。他們把庫存的服裝一規整,立馬改行經營家用電器了。
貨源緊俏,黃光裕以潮汕人獨有的精明,唱起了“空城計”。他拜訪了幾位做家電批發的老鄉,借了一些包裝家用電器的空紙箱子。沒幾天,小店鋪就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家電”。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瞧著店裡花花綠綠擺得滿滿的紙箱,無不以為這家店鋪貨源充足、商品豐富呢,再說又是臨近春節的購物高峰期,結果,國美電器商店一開張,就吸引了不少顧客前來光顧。
但隨即又面臨一個問題:由於缺乏足夠的流動資金,黃光裕無法大批次地進貨。而進貨越少,進貨的價格就越高;高價進的貨,如果再加上高利潤的話,商品的價格自然就會一路攀升,居高不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老實終久在,銅錢出苦坑(3)
“貨如輪轉利就生”,面對困境,黃光裕寧肯少賺一點錢,也不願意讓商品在自己的手中造成積壓。同一個品牌,同一個型號的商品,大商場裡要加幾百元的利潤才肯上櫃銷售,但在國美的商店裡,只要有50到100元的毛利就可以出手。
“三歲定八十”,黃光裕創業之初,基因裡就預示了未來的成功與失敗。為了“國美”的順利開張,黃光裕採取了那個時代可以理解的“空城計”,“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