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業並行存在的,而是產生於老企業,同時老企業也不是隻生產而沒有利潤,而是仍然可以獲得部分準地租。不過,我們能夠對這種經營的性質作最好的說明,如果我們假設所有的創新都體現在新近建立的企業中,所需的資金都只透過新創造的購買力來籌集,並且創新都發生在這些企業身旁:它們嚴格屬於迴圈流轉範疇,並且經營無利潤,從而,由於企業成本的增加開始虧本生產。現實與我們的構想相矛盾的情況,比人們想象的要少。實際上,僅僅瀰漫於繁榮時期的狀況就可以掩蓋這一事實,即在繁榮開始後不久,只要它僅表現為增加的需求,那麼這種繁榮對於許多生產者來說就意味著不幸,儘管當其產品價格開始上升時它又將減輕。這種不幸是使生產資料從老企業中撤出並用於新目的的過程的一種形式,就像在第二章中說明的那樣。
第二,新產品在幾年之後或者不久就上市,並與老產品相競爭,對先前創造的購買力的商品補充——理論上看能抵消購買力而有多餘——進入了迴圈流轉。另一方面,這個過程的結果實際上被前一節所提到的原因緩和,而且由於被緩和,即某些投資在過程中距離最終產品很遠,所以這種補充只能漸進地出現,但這還沒有涉及到過程的實質。在繁榮的初期,老行業的成本上升,後來它們的收益下降,這首先出現在與創新競爭的行業——只要消費者的需求變得有利於創新,然後才是所有的老行業收入下降。暫且不說創新帶來盈利的可能性如何——盈利是次要的,他們虧本生產只受到起緩衝作用的準地租的抑制,這個準地租也只是短期有效。正因為老行業大多基礎雄厚,看起來似乎尤其值得享受信用待遇,所以,雖然虧本生產也不會立刻導致崩潰。他們部分的破產會影響新行業的成功。企業的破產因這一事實而得到緩和,這個事實極符合我們的解釋框架,即:繁榮。首先從來都不是普遍的,而是集中於工業的某一個或幾個部門,不干擾其他領域,而且後來也只是以一種不同的且次要的方式影響其他領域。正像企業家大批出現一樣,他們的產品也會成批出現,因為企業家們並不是做著各不相同的事情,而是非常相似的事情,因此他們的產品幾乎同時上市。在出現新產品之前必須經過那段平均時間——儘管在實際上,這當然還依賴於很多其他因素——從根本上解釋了繁榮時期的時間跨度。新產品的出現引起了價格下降,這一下降從它本身來看結束了繁榮,還可能導致危機,必然導致蕭條,所有其他情況會相繼發生。
第三,新企業這種結果的出現導致信貸緊縮,因為現在企業家處於償還債務的地位——而且還有充分的積極性;同時因為沒有其他借方干涉他所處的狀況,這就導致了新近創造的購買力的消失,而且恰好就在這種購買力的商品補充物出現時,它能以迴圈流轉的方式重複地進行生產。這個論點需要仔細地證實。首先,這種通貨緊縮必須與其他兩種情況相區別。新產品的出現必然導致通貨緊縮,這不僅與繁榮時期的物價水平相對立,而且在理論上也與前段蕭條時期的物價水平相逆。即使在企業家償還債務的過程中,支付工具完全沒有消失,因為顯然,新產品的價格總和在正常情況下必定大於這些債務的總和。這本應該與債務的清償有同樣的效果,儘管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但是我們現在只考慮債務減少的影響。通貨緊縮也會出現在已經存在的蕭條中或者出現在銀行界預期的蕭條中,因為銀行主動努力地限制他們的信貸。實際上這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常常因此而產生真正的危機;但它只是附屬的,而不是這個過程內在的。這裡我們也不考慮這個因素,儘管我們既不否認它的存在,也不否認它的重要性,而只考慮它基本的因果作用。於是,進一步說,我們的公式包含兩個抽象概念,它們將使事情的實質清晰地表現出來,但它們排除了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緩衝影響。 。 想看書來
商業週期(11)
首先,它忽略了這個事實:新產品通常只包含生產過程中投資折舊額的小份額,因此,當新企業準備生產時,在繁榮時期的總支出中,只有一部分,而且大都是很小的一部分可以在市場上銷售。因此新創造的購買力只能逐漸地從流通中轉移出來,部分只是在繁榮的後期當更多的信貸尋求者被帶入貨幣市場才離開流通。透過儲蓄對新購買力的再吸收,在這個通貨緊縮過程中不改變任何東西——但是許多國家、自治區、農業抵押銀行一旦遇到不斷減少的企業需求,情況就不同了。除了企業家債務的逐漸消失,我們還必須牢記,在現代經濟體系內,如果利息已經滲入迴圈流轉,信貸甚至可能永久地存在於迴圈流轉中,只要現在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