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們的效應上出現了根本的差異。兩者作為支付手段從屬於相同的目的,而且在外在形式上沒有差別。但是其中一方所包含的支付手段對社會產品有相應的貢獻,而另一方所包含的支付手段卻沒有作出相應的貢獻——至少沒有對社會產品作出相應的貢獻,儘管這個欠缺經常由其他事物彌補。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信貸與資本(4)
這些介紹性的評述很簡短,希望不會因此而產生誤解,接下來,我就要進入本章的主題。首先我們要證明一個乍看起來有些奇怪的說法,那就是,在原則上只有企業家才需要信貸——或者證明這一說法的不很奇怪的推論,即信貸服務於產業發展。已經被證明了,企業家在原則上並且通常都需要信貸,其意義是為了使企業家最終能夠生產,暫時轉讓給他購買力,以實現他的新組合,進而成為一個企業家。但是這種購買力不會自動地流向企業家,這與在迴圈流轉中生產者透過銷售他前一期生產的產品而使購買力自動流向他是不同的。如果一個企業家碰巧沒有購買力——如果他有購買力,但那隻不過是先前發展的結果——那他就必須借入購買力。如果他沒有借到,顯然他就不會成為一個企業家。這裡所說的沒有虛構,只不過是對普遍接受的事實進行概括。要想成為企業家,只有首先成為債務人。由於發展程序的邏輯,企業家成為一個債務人,或者換一種說法,他成為債務人是情況的必然要求,不是什麼不正常的事情,也不是用特殊情況來解釋的偶然事件。他首先需要的就是信貸。在他需要任何商品之前,他需要有購買力。在資本主義社會,他是典型的債務人。
現在我們必須用反證法來完成我們的論證,也就是證明上述企業家負債的情況與任何其他情況都不同,任何其他人都不會因為他的經濟職能而成為債務人。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其他動機是為了借與貸。但關鍵是,在那些情況下,提供信貸並不作為經濟過程的本質要素出現。這首先對於消費信貸就是這樣。先忽略一個事實不談,即消費信貸的重要性是很有限的,我們要說明消費信貸並不是產業生活基本形式和必要條件的一個要素。它不是任何個人經濟性質的一部分,說他應該承擔消費性債務;它也不是任何生產過程性質的一部分,規定生產過程的參與者為了自身的消費必須借債。因此,在這裡,消費信貸現象對我們沒有更多的意義,不管它在實際中有多麼重要,我們對它不作考慮。這不包括抽象過程——我們承認它是事實,只是我們對此沒有什麼特別要說的。一個企業也許因為遭受災難而深受困擾,純粹為了維持局面而需舉債,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同樣不予考慮。這些情況,我把它們歸於“消費性——生產性信貸”的概念之下,它們也不是經濟過程本質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不談它們與對經濟有機體的生命的理解有關。同樣,它們在這裡對我們沒有更深的意義。
因為根據定義,每一種為“創新”目的而提供的信貸是給企業家提供的信貸,而且構成經濟發展的一個要素,那麼在這裡,唯一留下來的我們需要考慮的信貸是為了在迴圈流轉中商業運營而提供的信貸(經營信貸)。如果我們能夠解釋,在我們所規範的意義上,這種信貸是“非主要的”,我們的證明就完成了。那麼如何來說明呢?
我們從第二章可以看出,目前接受經營信貸並不是迴圈流轉本質的一部分:當生產者完成了他的產品的生產,根據我們的概念,他立即出售它們,並利用所得開始他的新一輪的生產。當然,實際情況並不總是這樣。有可能他在交貨給客戶之前就想開始生產了。但關鍵是我們能夠在迴圈流轉的領域中體現這個過程,如同那裡的生產通常是以營業收入來提供資金的,而同時不忽略任何實質性的東西。在已建立企業的日常事務中,信貸之所以有實際的重要性完全在於發展,而發展就可能使暫時閒置的資金利用起來。因此,每一個工商業者都會盡快地利用收到的款項,然後借來他需要的購買力。如果沒有發展,那麼做生意所必需的資金按理就不得不由廠家或者住戶儲存起來,在這些資金沒有派上用途時,它們就處於閒置的狀態。正是發展改變了這種狀況。發展把種種那些因從來不借債的自豪感完全否定了。最後當所有的企業——無論是老企業還是新企業——都被拉進信貸現象這個圈時,銀行家們甚至仍然寧願進行這種信貸,因為它所包含的風險更小。許多銀行,尤其是“儲蓄”型的,還有幾乎所有早期建立的銀行,事實上都這樣做,而且或多或少限制在這種“流通”信貸中。而這只不過是已經全面發展的結果。 txt小說上傳分享
信貸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