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確指認“氯丙醇的4種異構體對人體可產生不同程度的致癌效應”。 按照即將實施的新國家標準衡量,我國釀造醬油中不可能含有氯丙醇,但是以我國目前現有的工藝裝置,用不完善的酸水解法生產的配製醬油中氯丙醇含量不超標也不可能,國家有關部門的多次抽查證實了這一點。 這就是問題的要害所在:眼下國內大多數廠家採用的基本是酸水解法。 廣式標準質疑國家標準 中國醬油出口企業之所以對歐盟專家持低調,與兩個月前發生的另一件事有關。 元旦剛過,國家經貿委和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同時收到一份申請制訂廣式醬油、廣式食醋標準的公文。 廣式醬油歷經兩千年的積累已形成自己獨到的味道鮮美、滋味醇厚的特點,且隨著粵菜的流行備受歡迎而大舉北伐,許多企業已紛紛改打“老抽”、“生抽”的大旗。目前廣式醬油已佔到全國產量的40%,出口的50%。 公函的起因就是我國第一部帶有條文強制性質的國家醬油和食醋標準。新標準要求,自今年9月1日起,企業必須在產品標識上註明是“釀造”還是“配製”。此前我國只有行業和部頒推薦性標準,無須說明製造方法。 公函行文雖一副標準公文格式,卻事關廣東省500餘家、福建等周邊省份數百家廣式醬油生產企業生死,因而如何處置備受各方當事人密切關注。 公函稱新國家標準將會改變廣式醬油的風味,直接影響銷路和出口。原因在於,廣式醬油中頗佔分量的草菇老抽、鮮蝦生抽等品種,是在釀造醬油中加入草菇或海產品抽提液,按新標準這類醬油既不能歸入釀造醬油也不能歸入配製醬油——實際極有可能將其歸入配製醬油行列;同時,國家標準中一些技術要求與廣式醬油的發酵特點相沖突。 從公函的建議上可以看出,出牌人實際是那些“擁兵自重”的“老抽王”、 “生抽王”們。 然而令人困惑之處就在於:一部國家標準的制訂應該既有前瞻性又有具體的可操作性,既能堅持原則又能照顧各地的具體情況。為什麼一部歷經三年、七易其稿的國家標準在正式公佈僅三個月就遭到一種變相的“非議”,而“非議”者又來自這個行業最強勢的地域集團? 是“釀造”還是“配製”? 位於廣東佛山的海天醬油作為全國第一品牌,去年8億的銷售額雖只佔到3%的市場份額,而純利近億元,氣焰甚至勝過一度聲名顯赫的佛山照明。 然而,由於多年體制的原因,1997年新標準著手修訂時,雖然當時隸屬輕工部的海天公司已經成為該行業事實上的領跑者,但“發包方”卻是商業部、即後來的國內貿易部,新標準的修訂按慣例是在該系統內尋找承辦人。這一工作後來被河北省石家莊珍極釀造公司承擔。 珍極醬油的總經理張林認為體制隸屬雖是一個主要原因,但並不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因為1997年修訂時,行業協會已經在起作用。只因為沒有一個人明確說這要做國家條文強制性標準使用,而1978年、1987年的兩個標準影響都不大,同時,企業的投入與國家補助相比是九牛一毛,關鍵是當時沒人願幹。”張林這樣解釋。 廣式標準“質疑”國家標準的直接導火索就是1999年的歐盟禁運。 改革後,廣東得風氣之先,百禁大開。醬油等調味品行業也在“被遺忘的角落”裡悄然崛起,當北方企業還在地產地銷的大缸裡悶頭髮酵時,廣東企業已在城市大大小小的餐館和超市間丈量市場的最短距離了。 據去年統計,全國醬油產量已達500萬噸,產值近200億元,業內人士估計,以現在的需求量加之調味品種類的日漸豐富和產品附加值的不斷提高,整個調味品行業年產值當在千億元以上,廣東企業更以積二十年的先發優勢啖到了頭口湯,去年僅廣東一省醬油生產已超過100萬噸。而在1998年歐盟禁運前,廣東出口醬油是萬噸——歐盟的年需求量為3萬噸,廣東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已超過一半,達1·6萬噸。 1999年10月,風雲突變。歐盟在中國出口醬油中發現氯丙醇嚴重超標3000倍,隨即全面禁止了中國醬油的進口,廣東及福建成為重災區。今年年初,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一份檔案中也提到:最近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抽查了6省(市)市場銷售的93種品牌醬油,經檢測,氯丙醇含量按“歐盟”標準考核不合格率高達84%,按我國行業標準(SB10338—2000)考核不合格率為41%。 隨後的檢驗證實,釀造醬油不存在氯丙醇問題,只有配製醬油中才可能含有氯丙醇。氯丙醇已成為中國醬油生產企業的心腹大患。 所謂釀造醬油就是用傳統的方法,以大豆、小麥為原料,透過發酵生產醬油;所謂配製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