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們瞭解當時的情況。
馬懋才的《備賑大飢疏》: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
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於其中。有號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爨,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所食。……死者相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矣。……
關於朱先生家的遭遇,我也不細說了,我只能告訴你們,朱先生家雖然窮,卻一直非常和睦,相互依靠,感情很深。那一年四月初六,父親朱五四餓病交加而死;初九,正當壯年的大哥去世;十二日,大哥的長子去世;又過了十天,母親也餓死了。
這一年他十七歲,眼睜睜看著自己最親愛的人一個個在面前死去,卻絲毫也無能為力,只有和還活著的人相對痛哭。十幾天內,連失四個親人,對一個半大孩子,心靈的摧殘不言而喻。我想,也許就是從那一刻開始,他的心變成了鐵石。對世界的仇恨牢牢地在心裡生了根。大嫂帶著剩下的兒女去逃荒了,只剩了他和二哥,連埋葬親人的墳地都沒有。實在沒辦法,狠狠心厚著臉皮去求地主劉德,誰知劉德沒有一絲憐憫,反而呼叱昂昂,把他們倆痛罵了一頓趕了出來。最後還是鄰居劉繼祖看不過眼,給了他們一塊荒地,這才沒讓親人的屍體去喂野狗。
朱元璋:你每說,那大戶哪有一個是好心的?那饑荒年月,他每眼睜睜地看著你一個個餓死,家裡一樣是大魚大肉。其實半個月前家裡斷糧的時候,爹去他家借過一回糧,也是給他罵出來的。哪怕他把家裡餵狗的糧食給我們,爹孃也不至於餓死。後來,來了放賑的官,我每滿心歡喜,以為爹孃有救了,誰料這官偷偷把糧賣給了商人!你說這貪官可不可恨?
朱元璋:心理諮詢記錄(8)
張宏傑:這一經歷對朱先生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從此,他沒有了家,成了遊方和尚,實際上就是乞丐,在大江南北乞討了三年。家庭中為數不多的溫暖和親情沒有了,他生命中唯一一點可貴的東西被命運剝奪了,只剩下飢餓、寒冷、冷眼,在他眼裡,整個世界和他都是敵對的,他人對他都心懷惡意。在寒冷的冬夜,他仇恨一切穿暖吃飽的人。
卡倫:在冬季裡能活下來的樹木都是有角質層保護的針葉,在虐待中長大的人都有一顆鐵石的心。他們報復起別人來絕不會心慈手軟。他們的經歷教他們相信,世界就是一個角鬥場,適者生存,強者必須消滅弱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情地追求自我利益是最高法則。嚴酷的事實粉碎了他們身上最後一點詩意,生活告訴他們,弱者只有滅亡一條路,活下去,就必須成為強者,必須去打擊、消滅、壓制別人。這種人需要與任何軟弱的感情做鬥爭……尼采為這種心理動力提供了極好的例證:他的超人把任何形式的同情都視為第五縱隊,“是敵人從內部進行破壞”。他們害怕並且時刻提防心中的柔情,因為這將使他們在這個邪惡的世界中解除武裝,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傻瓜,會威脅他們與自己進行的交易。這種人從不指望世界會給他們任何東西,他們深信,如果繼續忠於自己的生活觀———即生活就是戰鬥,並拒絕傳統道德和內心柔情的誘惑,那麼他們就能實現其雄心勃勃的目標。
因此,他們常常是虐待狂,他們希望奴役他人,玩弄他人的感情,挫折、誹謗、羞辱他人。
張宏傑:朱先生的整個後半生的努力都是對早年經歷的補償。樁樁件件都是如此。他在窮困時,無力給父母買墳地,買棺材,即位後,他在家鄉修了異常高大、華麗的皇陵。建築堅固精良,至今猶存。他的家庭貧無立錐之地,四處搬家,渴望定居而不能。他即位後,非要將首都定在十年九旱的家鄉,大臣怎麼勸阻都不聽,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建了九年,後因他事作廢。他受盡貧苦,從小沒有得到父母太多的關愛,甚至由於缺少照顧而差點死亡,所以他對自己的子孫後代表現出過分的關心和保護。他為子孫後代規定了林林總總的規矩,詳細到不用他們自己做任何思考的程度。他規定自己的後代不必工作,享受終生福利。結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