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銷售部門很清閒……他們只是簡單地“派發”產品。
銷售部門很容易犯輕視顧客的錯誤,而當經濟擴張結束,下一輪危機到來時,顧客就會進行報復。
當然,理想市場的供求關係總是平衡的。但在現實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經濟總會遭遇產能過剩或產能不足。供應平衡只會在經濟擴張與經濟收縮交替時短暫出現。
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下,需求以猛烈的勢頭突然下降。為了便於討論,我們假定經濟低迷顯現時,需求從110降到了75(100為長期平均需求)與“景氣時期”的需求110相比,下降了32%;與長期平均值相比,下降了25%。在目前的經濟危機下,這個下降幅度對於許多行業和公司而言是真實的。需求下降的同時,供給或產能開始還是保持不變,為100。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資料,2009年第一季度美國的產能利用率為69%(這是自1967年以來的最低值),歐洲為75%。圖中的情形非常接近實際狀況。
圖危機中需求的下降
這種鉅變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先前的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換句話講,權力已經由賣方轉到了買方手中。
就公司內部而言,生產能力和員工都未得到有效利用,這就意味著縮減工時、裁員等。
庫存增加:尚未售出的產品堆放在倉庫、工廠和商店裡。
減價壓力日增……這是由於消費者利用不斷增長的購買力以及同行之間的競爭。在企業內部也會有因為要削減剩餘物資而產生的減價壓力。
當下的現金流比新投資要更為重要。潛在的消費者會透過放棄購買、削減成本來增加儲蓄以渡過危機。
銷售部門為了增加銷量而壓力大增。顧客們在購買時都變得猶豫不決,要想完成銷售目標更是難上加難。
以上論述強調了目前經濟危機下供給過剩、需求不足對於商業以及利潤因予產生的巨大影響。
利潤要素及其效果(1)
能夠戰勝危機的解決方案應該包括三個利潤要素。從前一章我們知道這三個要素是:價格、銷量和成本(成本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每一個要素對於利潤有多大的影響呢?要說明這一點,我們來看一個簡單而典型的製造業的例子。假設某產品價格為100美元,銷售量為100萬件。固定成本為3 000萬美元,可變成本為每件60美元。這樣的話,年收入為1億美元,利潤為1 000萬美元。這個產品的銷售利潤率為10%。每當其中一個要素髮生5%的變化時(其他要素不變),利潤會有何影響?圖給出了答案。
圖利潤要素的影響力
價格上漲5%會導致利潤上升50%。如果價格順利漲到105美元而銷量不變,利潤將會增加50%達到1500萬美元。相反的,若銷量不變,當價格下降5%時,利潤也會下降50%,變成500萬美元。利潤的變化是價格變化的10倍,可將價格對利潤影響力記為10。繼價格之後,可變成本是第二顯著的利潤要素。如果每單位的可變成本由60美元降為57美元,在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利潤將會增加30%。另一方面,若可變成本增加5%(從60美元變為63美元),利潤就會隨之下降30%。所以,可變成本對利潤影響力為6(以價格對利潤影響力10為標準,下同)。令人吃驚的是銷售量……其利潤影響力為4……其對於利潤的影響比起價格要小得多。銷量增加5%,只增加了20%的利潤,但是價格增加5%,利潤會增加50%。在兩種情形下,其年收入是相同的億美元。要想讓利潤增長,比起增加銷量,提高價格是快速增加年收入的更好辦法。
在危機中,很多公司都經歷著降價和(或)銷量下滑。這就意味著反面的假設成立了。價格5%的下降比起銷量5%的下降對於利潤的負面影響要更大,也就是50%和20%的關係。就利潤而言,接受銷量下滑要比價格下降更為有利。這其中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價格下跌的負面效應在利潤中全面展現出來。單位產量的利潤由10美元變成5美元。在我們的計算中,銷量和可變成本保持不變(固定成本總是一個常量),利潤下降了50%。如果銷量下降5%,也就是5萬件,情況則大不一樣。這裡可變成本下降了:60美元×5萬件=300萬美元……這就意味著利潤“只”縮水了200萬美元而不是500萬。
如果一位經理人看到這些並要在選項A與B之間作出選擇,一切都豁然明瞭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