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4/4 頁)
掠奪式經營,不會考慮土地永續利用。”
可能是整整四年的農村改革實際操作體會太深,也可能是對國有企業多年改革成效太瞭解,對城市改革才會有如此入木三分的透視性和預見性。
所以,小平同志南巡談話不久,我便義無反顧辭去政府機關公職參與到由希望集團主導的一批國有企業改制事業中來。
市場經濟建立伊始,相當一批國有企業已經出現嚴重困難,並且按照體制內的辦法已經無法解決,正如當時漫畫家們的諷刺畫:走一任廠長倒一片牆,最後一任廠長在破船上摳鐵釘賣的情況。此時此刻,誰有能力誰就可能獲得巨大的“固定資產”,於是“狼群”出動了。希望集團是這隻狼群中從理論提升到操作實踐都臻於完美的“頭狼”——不但要“吃”,還得“師出有名”。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將“計劃與市場”關係問題解決後,國企改革從曠日持久的政策調整階段進入制度創新階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要求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和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透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企改革實踐的重大突破,具有劃時代得意義,為國企改革指明瞭方向。
進入1990年代中後期,與非公經濟迅速發展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有企業由於高負債率、冗員多、社會負擔重、攤派嚴重、員工積極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發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虧損面逐年增大。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上半年虧損的國有企業達到,1998年第一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