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域,日常接待能力5000人左右。古城園林式山莊式賓館客棧,與古城建築風格一致,是目前國內旅遊景點中比較有特色的接待中心。
夜聞更聲晨沐霧,
窗竹搖影湖濱路,
古巷深處閒居家,
勝卻皇都一鴻儒。
“盤石古城”規劃的四合院建築形式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又舒展了家庭親和力。
一方天空,幾戶人家,來來往往,其樂融融——四合院綿延千年,包容世間“心氣平和,事理通達”的百姓生活。
與通常封閉式成套商品房不同的是,四合院注重鄰里交流,打破心理隔膜,提倡空間共享,充分親近環境,給人足夠的從容和放鬆,弱化現代社會人際交往中的敷衍、猜度和緊張。中國鄉村因為四合院而有淳樸民風,無疑,四合院也可以落戶城市。 四合院裡故事多,“盤石古城”再度演繹現代居住文明!
盤石古城規劃將原來的文廟街、武廟街、狀元街、北街步行化,將新打造的盤石路、牌坊路、文廟廣場、武廟廣場、魁星廣場等新的商業街區與現有的城市中心商業區有機連線,形成現代商業所遵行的環狀步行體系。
資中民間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古有資子治水、碧血丹心的神話傳說,後有孔子訪弘問樂、智詵禪師傳承達摩祖師木棉袈裟以及末代狀元駱成驤創辦教育的真實故事。神話的、宗教的、藝術的、民俗的文化活動規模宏大,影響深遠。
粉牆黛瓦斗拱飛簷
牆頭聳立廊柱連連
燈籠高掛翠竹修竿
川南民居建築詩篇
建築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歷史的符號,是一種有國界和個性的情感訴求方式。資中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古典建築自成一家。“盤石古城”正是以川南民居為主,同時融入中國傳統建築精髓,充分體現中國傳統建築的精華。
古城核心區嚴格按文物保護法實施原真性保護和建新如舊的恢復性建設。該區域由古城綜合入口區和歷史文化商業區構成,以四橫三縱格局組織空間,控制性對景為重龍閣、棲雲書院、文武廟、達江門、鼓樓、東嶽廟、二龍山。
建設控制區主要透過鼓樓廣場、達江門廣場、火神廟、德政坊、二龍湖幾個節點串聯古城西部、北部生態居住與民俗文化社群。
“盤石古城”根據不同風格住宅院落作園林佈置,在差異中達成統一,於對比中體現繽紛。
迴歸自然重在身心與自然相融,在“盤石古城”,家就等於園林,回家就等於迴歸自然。
“盤石古城”的容積率已屬罕見,40%的超大園林綠化、50畝的水景、20萬平方米的道路廣場,更是讓人匪夷所思。在“磐石古城”內,楨楠、香樟、銀杏、翠柏等喬木繁盛成蔭,芙蓉、海棠、紫薇、梅花等花樹相互輝映,其它如竹、蘭、菊、荷等不勝列舉。
鼓樓廣場是古城的入口廣場,由鼓樓、牌坊等標誌性建築向遊客展示古城形象,從而帶活新規劃的磨盤商業街。
文廟廣場、武廟廣場是老城區與古城的結合部,兩個互相連線的廣場總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設有孔子拜師臺、關公塑像、水景和文化藝術牆,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武廟進行系統包裝,整體提升資中旅遊形象。這兩個廣場既是資中城區20萬居民的休息、娛樂、鍛鍊和社交的重要場所,又是遊客活動中心、商家促銷中心和古城購物中心。
魁星廣場連線南北東西,是古城核心區的中心軸線,既是可仰望重龍之峻美、又可俯視古街之繁榮,是古城美食、休閒和文化旅遊商業中心。
達江門廣場是核心區旅遊人氣向北延伸的關鍵節點,也是整個古城南北視覺控制點,是造活整個古城的重要的園林景觀配套。
行到盤石且問山,
山環水繞是重龍,
兩岸花柳全依水,
一路樓臺直到山。
融進水裡的不單是泥沙,還有文化和歷史。“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
家是思想停泊的港灣。流水與居家不能分開,“盤石古城”的水系佈置因此脈脈相通而無絲毫氾濫。
“盤石古城”的水系設計彰顯不凡:總面積50畝的水景,動靜結合、寬窄結合、因勢利導,形成曲池橫塘、宛轉溪流。潺潺流水從每戶古城人家的屋前或宅後緩緩淌過,臨水而居,體味恬淡從容的人生意境。湖、河、渠有機連線,大面積輻射廣場、賓館、客棧、居民區、美食區、商旅區、休閒區,增加遊覽趣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